近年来,随着羊肚菌种植技术的普及和种植面积扩大,市场上羊肚菌供应量逐年增加。部分菇农在种植过程中乱用农药,导致羊肚菌质量参差不齐,农残超标、出口受阻,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波动和竞争加剧。菇农在种植羊肚菌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规模,以规避市场风险。
一、行情低迷,问题出在哪?
今年羊肚菌行情不乐观,价格比往年跌了约30%。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跟风种植的恶果:前两年羊肚菌价格高,一亩地轻松赚3-5万元,去年全国种植面积暴增,供大于求,价格自然跳水。
2.品质参差不齐:新手盲目入行,不懂技术。有人用种平菇的方法种羊肚菌,出的是“小矮子”(低等级菇);有人滥用激素催产,导致市场出现“泡水菇”“药水菇”,拉低整体口碑。
3.渠道被中间商掐脖子:多数散户只会等商贩上门收,价格任人宰割。今年春季某地收购价一度压到鲜菇15元/斤,而超市零售价却卖到80元,利润被中间环节吃掉。
二、破局之道:先活下来才能赚钱
1.控制成本,别当“冤大头”
菌种选择:不要迷信“天价菌种”,适合本地气候的才是好菌种。建议找本省农科院下属单位购买,价格比商业菌种低30%,且带技术指导。
大棚改造:用双拱棚替代传统温室,成本能从2万/亩降到8000元/亩。河北有农户用废旧钢管+双层遮阳网,效果不比专业大棚差。
自制营养袋:可以自己学配料(小麦+玉米芯+石灰+棉籽壳等)制作营养袋,以降低成本。
特别注意,土壤消毒处理是种植前关键环节。一些菇农在此环节常犯错误,误把空间消毒用的卫消准字号的“溴氯消毒粉”当做农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导致土壤消毒效果不佳,播种后不到一周,厢面上就出现绿霉或蛛网病等杂菌,严重影响菌丝萌发。要使用正规农药登记产品40%“二氯异氰尿酸钠”和10%辛硫磷杀虫剂对土壤进行消杀处理。
2.差异化竞争,拒绝低价内卷
错峰上市:通过调节播种时间,让出菇期避开3月集中上市期。贵州有基地用冷棚延迟种植,4月出货时价格比旺季高很多。
做精品菇:严格控温控湿,目标产出3-5cm的“伞盖未开”特级菇。今年特级鲜菇收购价保持在80元/斤以上,比普通菇贵。
深加工试水:鲜菇难保存,可以试试烘干做成礼盒,或联系药厂做冻干粉,大大提高利润空间。
3.打通渠道,掌握定价权
社区团购直供:在成都,5个种植户联合搞“周配送”会员制,每周给小区送鲜菇,价格比超市低20%,还省去中间环节。
餐饮店定制:主动联系高端火锅店,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重庆某菌汤锅品牌就以85元/斤的保底价签了几十亩羊肚菌的产销合同。
短视频带货:可以学习视频直播,拍采摘过程、科普知识,积累粉丝后开小店,利润率比批发高。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
1.警惕“包回收”骗局:今年已曝出所谓的公司以“免费培训技术”为诱饵,卖劣质菌种和农药造成菇农绝收的案例。真正有实力的收购商只会要合格产品,不会提前签合同。
2.别盲目扩种:有农户听信“种得多赚得多”,贷款扩种50亩甚至更多,结果因管理跟不上全军覆没。新手建议控制在3亩以内,老手不超过10亩。
3.天气风险要防范:2024年多地突发雪灾和倒春寒,导致大批出菇期羊肚菌子实体冻死。建议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
四、未来趋势:做活下来的“聪明人”
1.“菌菜轮作”模式:在山东某地,种植户羊肚菌采收后,及时改种蔬菜瓜果,大棚利用率翻倍,年收入稳定在8-10万/亩。
2.订单农业成主流:福建有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公司提供菌种和技术,按协议价收购,农户只需专心种植。虽然利润少30%,但风险小。
3.小型机械化是趋势:四川某合作社引进小型翻土机、自动喷淋设备,人工成本从5000元/亩降到2000元,这在人工涨价的大环境下尤为关键。
羊肚菌行业在经历“挤泡沫”的过程,与其抱怨行情,不如抓紧练内功,做稳产量、做精品质、做低成本。(作者:湖北随缘食用菌消毒剂有限公司 袁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