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宋春领站在100多平方米的门店,头发有点乱。
店里找不到一把可以坐下来的凳子。朋友来了,他只能站着和人聊天,其间,不时用手指挥店里的人搬运蘑菇,或走到黑漆漆的里屋接上一通电话。
宋春领的门店叫丰源菇行,做的是蘑菇批发生意。在这个北京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宋春领的形象,与多数做农产品生意的人的形象没有太大差别。他是我们见到的那种典型的大地上的创业家,学历不高,从蹬三轮做起,在一个行业默默扎根20年,一点点将雪球滚大。
2010年,丰源菇行营收将近2亿。宋春领还买了50亩地,打算在今年用6个月的时间,建一个生产蘑菇的工厂——“以此为模板,在全国3000个县复制3000家生产蘑菇的工厂。”
“好马赶不上青菜行。”宋春领用中国的这句老话形容身处于这个行业的不易。
N次跌倒了又爬起来
1990年,宋春领22岁,从河南一所学校的菌类专业毕业,在河南泌阳县扶贫开发办找到了一份工作,代表单位进京推销县里的蘑菇。第二年他创业,花10万元承包了扶贫办的蘑菇业务,从此一干就是20年。
丰源菇行直到1998年才注册成立。此前8年,宋春领干的主要事是,蹬三轮为北京的各大饭店、蔬菜市场送菜。
“京客隆、超市发,包括当时的西单商城、西单购物中心、东单菜市场、西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天桥菜市场、方庄、东大桥和现在的蓝岛大厦,全是我们送。”宋春领像说相声《背菜名》一样一口气把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背了一遍。
“我们覆盖了北京所有的大商场。家乐福进入北京第一家店的蘑菇都是我们做的。”
每天早上五点钟出发,没白没黑的日子。“在我的脑袋里北京城就是个小沙盘,亚运村、玉泉山,再跑东大桥,到通县,这都是我蹬板车跑完的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我都是眼睁睁看着它们建起来的。”他还无意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中关村的中科大厦、鼎好当年都是菜市场,他目睹这些菜市场逐渐关闭,一个个成为工地,盖起高楼。
似乎为了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宋春领的创业之路一波三折,苦涩异常。
创业一年后,合伙人卷走10万元潜逃,而这是他当时的全部家当。宋春领重头再来,在大钟寺摆地摊卖蘑菇。
1993年,宋春领和他的三个创业伙伴,被中关村一家公司作价8万元“收购”。他们四人成为该公司旗下“国青公司”的员工,宋担任销售经理,月工资1500元。
但好景不长,在这家公司掌握了宋的渠道、经营模式后,1994年他被迫出局,只好继续回到大钟寺摆地摊。老天不负苦心人,他脚蹬三轮车重建的销售渠道逐渐发展壮大。1995年,宋春领的蘑菇生意渐成市场,一个月就能销掉100来吨蘑菇。1995-1997年,他在北京及北方城市卖蘑菇的批发商中处于垄断地位。
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宋春领差点结束了他的蘑菇事业。
1997年12月12日凌晨4点,宋春领从租住的房里去3公里外的冷库取货。妻子随后去了大钟寺的市场。等他回来后,发现妻子倒在血泊里。他们急忙把她拉到海淀医院,但没抢救过来,当年他的妻子28岁。宋后来知道,这是一伙过路的抢劫犯干的,但直到今天都没有破案。
妻子死于非命后,宋春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7年底他回到泌阳,打算不做这个生意了,但原来的客户、厂商不断找他,1998年9月,他心事重重地又回到了北京。
重振旗鼓,不久之后,宋春领进入创业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从原来的建设销售渠道转为整合上游货源。1998年,他的客户已经覆盖到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他先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天津等20多座大中城市建了20多家加盟店。
所谓的加盟店,并不收任何加盟费,只是分销宋春领批到的蘑菇。加盟商不受他的管理,也不需要向他有所承诺。宋向他们提供的是低于市面价格的优质货源。对于那些加盟商来说,可以拿到比别人更低价的货,且送货上门,节省了物流费;而对于宋春领,可以更大量地把蘑菇分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加盟商,无疑大大提升了丰源菇行的营收,以及面对生产厂商的议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