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食用菌王国的“菇神”
30年的学术研究让他成为食用菌领域的权威;30年的不懈努力让他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成产业经济;30年的艰辛与汗水也让他的梦想变为了现实。原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所题“菇神”就是对他这些年努力最好的诠释。
记者初次见到常明昌时,只见他西装革履,金丝边框的眼镜架在并不挺拔的鼻梁上,黝黑的脸上带着微笑。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个巨大的灵芝特别引人注意,常明昌笑着说:“这是国内最大的一个灵芝。”
初识常明昌,他的快言快语、风趣幽默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庭院技术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技术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时间、空间、科技含量、产量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这“三级跃升”,让常明昌感触最深的是:做人要真诚,做事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成就事业。
思想转变寻出路
说起今天的成就,常明昌感触颇深,对于“以思想转型为先导,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重点”这句话,常明昌尤为认同。“我之所以能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并一直发展到今天,思想上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1985年,常明昌从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山西农业大学工作。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内,常明昌和所有人一样,在代课的同时研究着自己所挑选的食用菌领域。1992年,一次偶然到北京的出差彻底改变了常明昌的思想,同时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那时候我在大学当老师,一个月挣97块钱的工资。我有一次在北京出差时去麦当劳吃饭,聊天的时候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我的4倍还要多。”当天晚上回去后,常明昌彻夜未眠。他想,都说知识就是金钱,可为什么我辛辛苦苦上完大学,却没有一个门童挣得多?他开始反思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幡然醒悟:论文写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只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回到学校后,常明昌着手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研究中心,可在审批时,却遇到了困难。常明昌说:“当时那个年代,自己创建中心,在人们看来就是资本主义。”因此,常明昌的食用菌研究中心搁浅下来。但是搁浅不等于放弃,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经济大政方针,常明昌兴奋地拿着报纸来到校长办公室又一次谈起了自己的想法,他的食用菌中心也因此顺利通过审批。从此,他走上了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
产业转型为重点
刚开始,为了发菌试验,他羞涩地推着小平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饿了,就啃一包3毛8分钱的方便面。为了早日生产出菇,他找了一块空地,挖了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他最初的菇棚。为了能首战告捷,他全天候在又潮又闷又热的菇棚中,喷水增湿,像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一样精心。当看到一簇簇洁白、鲜嫩的蘑菇,他心中无比高兴,像在大海中蓄势待发、百舸争流的船帆,憧憬着未来!
1999年,常明昌来到临汾市安泽县扶贫,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特有的条件,常明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山区的小路上,在累计工作的9个月时间里,行程达6万多公里。他帮助安泽县建成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从第一年的110万袋产量到第二年的330万袋,常明昌功不可没。随后,常明昌在安泽县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为了解决产业化生产消毒问题,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比较了国内所有设计方案和方法,请教了许多专家,终于探索出了一套连体式双保险灭菌新方法。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