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暗的菌种室里,一棒棒菌种整齐地排列在木架上,一些涨势茁壮的菌苗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好似好奇地打探着什么。年过五旬的曹立争像往常一样,拿着设备挨个房间仔细检查菌棒的生长状况。“自从有了高科技,不用去现场,就可以用手机远程掌握菌房内实时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曹立争所说的高科技指的是智能环控系统,由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安徽皓天智能环境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这个物联网系统通过在厂房内安装相应的传感器采集基本数据,将数据传输到智能系统处理器,系统自动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平台,用户通过电脑和手机等接收器就能了解到大棚内的实时状况,并可以设定制冷、制热、加湿、化霜、排风、调光、循环等参数控制相应设备的起停,实现数字化管理。
“这套系统是公司投资近600万元研发的,能实现对菌类生长的远程精准控制。”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颜林表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温、光、汽、湿等各项参数,做到估价待长,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除了菌类等种植业,智能环控系统还可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行业。
作为兴农菌业的创办人,曹立争从事菌菇种植有不少年头了。“20多年前市场上食用菌产业刚刚起步,看到家乡有很多山场,于是就开始摸索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曹立争回忆道,当初想法很简单,在自己创业的同时,也为周围乡亲提供致富的机会。“我们公司向周边农户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然后再回收产品,进行加工销售。”据初步估计,兴农菌业辐射带动了全市约40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眼下他们正打算再建一个200亩的食用菌园区。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提升,曹立争发现,食用菌种植属于循环经济,可以打造生态产业链。
2011年,在省科委的支持下,他实验出“食用菌培养料生态循环利用技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生产附加值高的杏鲍菇,用杏鲍菇废料生产秀珍菇,再用秀珍菇的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回归农田,实现生态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公司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将传统种植业与物联网技术有效融合,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工厂,推动了传统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标准化、轻型化、无害化、优质化及品牌化的质的转变,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迅速跻身为皖南最大智能化生产基地,成为一家集食用菌科研、培训、制种、生产、示范、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年产杏鲍菇1000万袋,产值3500万元;年吊栽黑木耳50万袋、地栽香菇30万袋、架栽香菇50万袋。
据介绍,近年来东至县把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食用菌种植由原来的以户为单位,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转变,变成以合作社为主体、发展到几十万袋的规模,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洋湖镇龙丰村,村两委成立了普庆农民食用菌合作社,由村两委干部出资,发展食用菌22万袋,收入120万元,合作社招用了部分贫困户来基地务工,每户务工工资就有1万多元,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都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县食用菌10万袋以上规模合作社近40家,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到6500多吨,产值达3.25亿元,涉及金针菇、香菇和黑木耳等多个名优品种。”东至县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介绍。
采访中,曹立争说,兴农菌业一定要向大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最高点来发展,要打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