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怀瀛)3月11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洲头乡下夹村永北组一片广阔的地间,三个钢架塑料大棚掩映在金黄的油菜地和翠绿的麦田之中。一名男子正在棚外加固塑料膜,左臂空荡荡的衣袖在风中微微摆动。
画面中的男子名叫潘秋龙,是这几个养菇大棚的主人。在中间的一个大棚内,一排排菌棒有序摆放,不少菌棒两端新长出的凤尾菇,撑起淡灰色的菇伞,一派丰收的景象。“一个棚占用6分地。这些菌棒都是我将经发酵的棉籽壳和玉米芯,加入菌种后做成的。棚内现有9000个菌棒,左侧棚里也有9000个,连同自家地下室里的和最近做的,大概有3万多个菌棒。”潘秋龙说,“从去年9月开始,这已是出的第四茬菇了。一个棚内一茬可产出3000斤鲜菇。市场上1斤可以卖到3元左右。菌棒最后还可以放在地面上,吸收土壤营养再长一茬菇呢!”
随着气温的回升,这几个棚就暂时不适宜养菇了。考虑到闲置着也可惜,前20天左右,潘秋龙还在右侧棚内培育了豇豆、四季豆、玉米和麒麟瓜的秧苗。“玉米准备套种在幸福菇地垄的两侧,麒麟瓜约莫可以种2亩地,使用过后的菌棒还可以放进瓜地里做肥料。”潘秋龙说。
在大棚左侧一大片用稻草覆盖的地里,幸福菇正在悄然生长。潘秋龙小心翼翼地掀起一片稻草,秸秆丛中乳白色的细小菌丝清晰可见,不少菌丝在开始结球。“你看,菌丝结球就会长菇了。养菇可是个技术活,每道程序都来不得马虎。将经发酵的稻草、稻壳、黄豆萁等,铺在地垄上洒水后,再在上面点菌种,盖上3公分厚的土,最后覆盖稻草。管护得当,4个月后就出菇。”潘秋龙说,“这片地有6亩。幸福菇一年只能出产一季,每亩产量有3000斤。幸福菇口感较之于凤尾菇更好,由于大家对这种菇缺乏了解,目前还不能在县城大量销售。去年主要在附近的坝头和运往安庆销售,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
参观完毕,潘秋龙与记者聊起他的经历。1973年出生的潘秋龙,先后从事过厨师和电器维修。虽然2007年他家建了新房,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日子过得也很安稳。2010年不幸降临,在秸秆加工过程中,他的左臂不小心被卷入80公分宽的电动机皮带,因救治无效,导致整条手臂坏死。
失去左臂后,不能再从事电器维修了。为了生计,他前往浙江瑞安开了近3年粮油店。从事粮油生意经常要送货,需要他手提背扛,十分耗费体力。考虑到这不是长远之计,于是他回乡另谋出路。因家中还有2孩子读书,全家生活靠妻子种4亩多地来维持,2014年他列为在册贫困户。
“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叔叔养过黑木耳,人力不多、成本不高,让我也想种食用菌试试。2015年10月,我前往合肥一公司参加了一个月的食用菌培育技术培训。”潘秋龙说,培训结束后,2015年底,他开始尝试种1分地的幸福菇和在地下室内培育4000个凤尾菇菌棒。次年端午前后出菇,他赚了近8000元,让他从中初尝甜头。2016年下半年,他开始新建3个钢架塑料大棚,并将幸福菇规模扩大到6亩地。同时又新建料场和加工间,添置了锅炉、蒸池和灌袋机、拌料机等设备。此外,他还潜心钻研养菇技术,研发出白杨树枝条菌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将出菇时间提前了一个星期。
“平日收购秸秆、做菌棒、接种等都要请附近的几个贫困户过来帮忙。”当问及养菇的人工时,潘秋龙说,“像贫困户周琼玉,丈夫因遭电击不幸身亡,一个人拉扯着俩孩子,的确不容易。一有事做,我就请她过来帮忙。乡里乡亲的,应该互相帮着点!”
一个人的发展能力毕竟有限。2016年,他牵头成立宿松县新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任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引导周边农户以“资金入股”,吸纳7名社员加入了合作社。“我个人投入了15万元,其他社员共投入15万元。7名社员中有3名是贫困户。像其中一个贫困户是用3万元的小额金融扶贫贷款入股的,一茬菇出售完后,他分红7000多元。除了分红,社员都可以来做工获得报酬。”
“养菇技术逐渐成熟,我也想为大家多做点事。我低价出售加工好的菌棒给同组的贫困户余井国,他只需回家洒水管护,就能直接摘菇卖钱了。柳坪乡一曹姓年轻人,想回乡发展,得知我种蘑菇,也专程过来学习技术。”潘秋龙说,
“有效益了,我干得就起劲。出菇期,我每天都是4点钟就起床,安排采菇、剪根、装框、洒水保鲜等事宜,再及时运送到各菜市场。”谈及下一步发展,他说,凤尾菇目前供不应求,他准备再新建3个大棚,把菌棒发展到10万棒。如果销路和效益好的话,准备也将幸福菇发展到12亩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