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是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义门镇刘家峁村的食用菌栽培大户,他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做大了食用菌栽培产业,而且还带动了村里的1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我这总面积大概有1700多平方米,共有6个栽培房,包括4个地上栽培房和2个地下恒温窖,主要栽培平菇和香菇。”张军边介绍道。
走进他的蘑菇栽培大棚,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菌棒映入眼帘,大棚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光照适宜,一朵朵鲜嫩的平菇散发出特有的香味。“年装菌棒5万袋,一年能收平菇6到7茬,眼下收的是今年的第4茬,按每斤售卖3到4元钱计算,一年下来,20万斤平菇和3万斤香菇,纯收入至少有20万元。”张军乐呵呵地说。
张军从2010年就开始栽培蘑菇,刚开始都是用别人的菌种,借鉴别人的经验,边栽培,边摸索。有一天,他在采蘑菇的时候发现大部分蘑菇变黄了、变蔫儿了,连忙翻书本、上百度、请专家,经过深入了解,才闹明白蘑菇变黄的原因——大棚内通风不好、湿度不够、缺下水了。这次的教训是惨痛的,变黄变蔫儿的蘑菇不能售卖,损失了四万多元。从此,善于钻研的他更加注重学习。他一边网上寻师,系统学习栽培技术,一边对照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对症探源,寻找解决办法,逐渐掌握了其中的“奥妙”,他的蘑菇栽培也逐渐做得风生水起。
“以前,菌种都要从江苏、西安等地购买,成本较高。我就想如何能降低成本,如果能用自己有的东西就最好了。”通过潜心研究、多次试验,根据菌种的特性,张军用自己种的黍子做实验,选取当年生产、成色上好、颗粒饱满的黍子做菌种,经过五、六次的尝试,终于成功了。“第一次,做了100个,只成功了20来个。但这也说明,方向是对了。经过一次次的试验,现在我和妻子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做一千个一万个菌棒,也不会有一个坏的,而且用黍子做的菌种出菇好,营养价值也高。”张军如是说。
说到栽培蘑菇的管护工作,张军表现出一脸的认真。他说,管护是一项十分繁琐又不能有半点马虎懈怠的工作,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很大损失,甚至绝收。特别是灭菌消毒工作,特别重要。因此,他用硫磺消毒杀菌时,先用硫磺熏上一天一夜,再撒两遍白灰,然后再晾上至少两天,才放菌棒。
栽培蘑菇,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必须要适宜。由于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大,光照强度不同,蘑菇在普通的大棚里栽培,温度和湿度很难掌控。他通过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根据蘑菇喜阴暗潮湿的习性,想到了在地下建造恒温室。说干就干,他利用自己院子里的土地,在砖瓦房的地下,建起了两个长60米、宽3.5米的地下恒温室。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为蘑菇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且省去了根据四季变化保温保湿的很多工序,便于管理。在恒温室里种植蘑菇不受外界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正常生产,这个创新的做法让他的蘑菇产量大增,收益翻番。
“阴阳棚”和地下恒温室栽培蘑菇的成功,激发了他更大的热情。此后,张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品种的研发上。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用心栽培平菇的基础上,培育出了香菇,同时建立了全县首个香菇栽培基地。现在,保德县的大半个蘑菇市场已经被他占领了。
日子越过越好了,张军内心总觉得还应该再做些什么。自己是个普通农民,擅长的只有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他就想着把这项技术教给有需要的人。于是,当冯家川乡村民刘杨乃找到他的时候,张军毫不犹豫地把蘑菇栽培技术教给了他。刘杨乃现在也已经从栽培蘑菇中受了益,自去年以来一天能有300多元的收入呢。
在脱贫攻坚中,张军主动对接帮扶了村里的18户贫困户。“我们在这里劳动,除了领工资,分蘑菇,张经理还手把手教我们栽培蘑菇的技术,过一两年,我们就能自己种蘑菇、当小老板了!”工人张三子是刘家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张军主动对接帮扶的贫困户之一。
事业顺了,生活美了,心也就“野”了。接下来,张军准备在做大香菇栽培基地的基础上,建成全市著名的食用菌基地,并形成地域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