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这里的农户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种植食用菌并生产销售已有30多年的历史,素有“食用菌之乡”的美誉。
一个小镇如何在产业发展与转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应该怎样打造自己的特色标签?记者随同2017全国网媒四川采风行活动团的采风足迹来展示这个小镇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专业人才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2011年四川省农科院和赵家镇开展“院地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镇。2013年建成四川省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小镇迎来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其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甘炳成就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他表示,农科院的专家和金堂县、赵家镇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全覆盖地为产业基地进行技术服务,不仅有农户的集中培训,还有现场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更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通过摸底工作,将种植的新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在基地旁边的一所食用菌专家大院,是许多专家驻扎的大本营,不仅如此,他们的学生也是这儿的常客。甘炳成对记者笑颜道:业内有一句话,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他还说,很多学生来到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种菇”,种植半年后,才能开始食用菌的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达80%以上
甘炳成介绍,农科院根据生产的需要来确定研究的课题和品种,进行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应用,食用菌相关科研的成果转化率很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甘炳成表示,食用菌的研究已经获得十多项专利,迄今为止已经拥有超过60个品种。2012年,羊肚菌在赵家镇首次人工驯化成功,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首例,现在已经研发出五个品种。
四年来,基地开展姬菇、黄背木耳精准化栽培技术、羊肚菌层架式栽培技术、羊肚菌-水稻轮作栽培技术、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黄背木耳栽培料新配方等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
从田间到市场,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科研成果落地,如何能够更好地走向市场,这是农户种植食用菌的最后一环。赵家镇2011年成立的阳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们解决这个难题,作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现今吸纳个体社员168个,建成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适度规模经营基地。
据介绍,基地按照统一提供菌种、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协助社员融资达1200万元,产品以盐渍、清水、干制食用菌为主,先后通过QS认证、HACCP认证、ISO22000认证、有机食用菌认证。“天绿”牌食用菌被评为四川名特产,荣获首届成都农业博览会“银奖”,在上海、广州等地设有直销点。
同时,按照省农科院的技术方案,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羊肚菌基地经过4个月的管理,已实现投产,预计亩产250公斤以上,亩产值4万元以上,亩纯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