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但是,由于菌种混乱、质量低下和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差,大面积减产、绝收等问题频发,菌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问题。
前不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牵头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以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创新为目标,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创新种质资源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广适性新品种。目前,该项技术在全国19个省(市、区)推广,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
张金霞表示,种质资源是育种的首要技术基础,“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项目采集了我国云贵高原、川藏高原、大小兴安岭等多个生态区域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并通过系统鉴定评价,创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种实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SC)。其中包括了野外采集种质、国家级认定品种等优异种质7大类、418种、8000余株,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育种长期处于“无米之炊”的问题。
同时,这一项目还建立了DNA指纹图谱和栽培特征特性相结合的信息全面的数据库,让正宗品种都有了分子“身份证”,为食用菌的品种权保护和品种登记奠定了技术基础。建库以来,他们已经对外提供种质材料2284份。
在我国,食用菌生产多以家庭为单元,这导致了菌种的自产自用,生产用种存在大量同物异名,成为食用菌良种化的最大制约因素。那么,怎样阻止假冒伪劣菌种流入生产?摸清品种的家底非常必要。在“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技术的支撑下,张金霞及团队发现,在他们收集到的2100余份菌种中,真正存有区别性的仅有388个。
“传统食用菌育种几乎完全依靠田间栽培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张金霞介绍说。
针对这一情况,这一项目首创了“五步筛选”高效育种理论技术,将食用菌育种由从前的完全田间筛选变为室内初筛后的定向田间筛选。而且,室内筛选将从前田间的30天至150天筛选时间缩短至3天至14天,缩时90%,田间筛选量缩减79%,育种效率显著提高。食用菌育种有了科技的眼睛,不再“盲人摸象”。
周年有菇,均衡供应,这是当前消费者对食用菌市场不断提出的要求。然而,食用菌对环境变化敏感,园艺设施环境可控性差,鲜品耐储运性差,急需适宜不同气候条件的广适性品种。
为此,该项目组选育了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生产的金针菇、香菇、平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其中,川金系列在西部大温差湿差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0%以上;耐低温的白灵菇在新疆、内蒙古高寒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5%以上;广温耐高温的川耳系列在福建、四川、山东等主产区推广应用,占生产规模95%以上;广温和耐高温平菇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占夏季生产规模90%以上,填补了夏季品种空白。广适性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实现了食用菌园艺设施生产的稳产高产和周年生产,实现了全国不同生态条件区域的品种配套,以及市场的均衡供应。
张金霞表示,食用菌育种成果推广和技术普及,必将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中国人吃上更多、更健康的食用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