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基因水平转移是剧毒蘑菇的产毒机制

    发布时间:2018-08-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最新发现,属于不同科别的剧毒蘑菇,能合成相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鹅膏毒肽”,源于早年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事件。
        据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罗宏副研究员介绍,毒素是蘑菇因自我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可驱走对其有伤害的昆虫或其他动物,让后代孢子有机会成熟并得以传播和繁衍。因此,一些蘑菇进化出了高效的“毒素生产线”,增强了其生存适应能力。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世界上最毒的鹅膏属、盔孢伞属和环柄菇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对这三大类剧毒蘑菇的“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却众说纷纭。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研究发现,合成令人毛骨悚然的“鹅膏毒肽”并非这些蘑菇“原创”,而是由一个不知名的祖先发明的,这些“走运”的蘑菇利用“草船借箭”这一绝招,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的方法,“投机取巧”,将剧毒蘑菇合成毒素的蓝图――基因――“山寨”了一份,巧妙地“借”来了“箭”,把自己武装了起来!其他生物也许要花费几万年才能进化来的技能,这些蘑菇则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弯道超车”。研究还发现,“借箭”是从环柄菇到盔孢伞再到鹅膏分步骤实现的。鹅膏虽然最后才获得这一毒素合成“秘方”,但却将这“秘方”发扬光大,踵事增华,进化出了合成新毒素的能力,因此其毒性超过了盔孢伞和环柄菇,不愧为“毒王”,成为90%蘑菇中毒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合成鹅膏毒肽的机制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罗宏副研究员表示,这几种毒蘑菇的祖先,早年曾有共处同一生境的经历,它们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的方法,将环柄菇或接近环柄菇的剧毒蘑菇合成毒素的基因“山寨”了一份,加入到自己的基因中去,这个机制非常复杂,在其他生物或许要花费几万年才能进化而来。
        该研究为解析剧毒蘑菇的产毒机制,为今后基于基因组、基因工程等手段精准挖掘和利用毒素资源,为科学检测和预防此类蘑菇中毒,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以“The MSDIN family in amanitin-producing mushrooms and evolution of the prolyl oligopeptidase gene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菌物协会官方期刊IMA Fungus杂志。罗宏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及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377)、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人才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人才项目资助。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重庆武隆法院成功调解一起野生菌中毒案件

    重庆武隆法院成功调解一起野生菌中毒案件

    菌类美味却暗藏风险,一旦误食毒菌,轻则损害健康,重则...

    2025-02-12 10:07:42

    云南武定县:率先探索改革,保障野生菌保育促繁企业权益

    云南武定县:率先探索改革,保障野生菌保育促繁企业权益

    云南武定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改革,推动集...

    2025-02-07 10:37:21

    云南澄江:林下松露、松乳菇等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2024年2月以来,云南澄江市积极支持澄江盈盘林业有限公司...

    2024-11-12 11:44:41

    陕西一高校首次发现2个野生菌新物种,可食用!

    陕西一高校首次发现2个野生菌新物种,可食用!

    近期,陕西理工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宋玉博士团队在米仓山...

    2024-11-11 10:16:44

    野生菌即将“落潮”,价格有什么新变化?

    从昆明野生菌市场了解到,野生菌即将“落潮”。近日,在...

    2024-11-08 09:31:03

    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云南楚雄野生菌出口销售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为进一步规范、拓展云南楚雄州野生食用菌在日本市场的销...

    2024-09-27 10:49:25

    云南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野生菌收入达1500万元

    云南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野生菌收入达1500万元

    干巴菌又名干巴革菌、对花菌。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

    2024-09-20 11:31:24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首例困难群体野生菌中毒获保险赔付

    近日,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野生菌中毒者陈某某一家,收到...

    2024-09-12 11:12:21

    内蒙古扎兰屯市野生菌迎来丰收

    内蒙古扎兰屯市野生菌迎来丰收

    近日,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野生菌迎来丰收。在呼伦贝尔市扎...

    2024-09-06 14:07:55

    可食用野生菌——木耳

    可食用野生菌——木耳

    野生木耳大多纹理清晰、凹凸不平、大小不一,颜色有深有...

    2024-09-02 13:36:10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