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在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绍,非洲有优厚的自然资源,中国有先进的技术和培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种植、去养殖,而应该从循环经济的模式入手,推进中国和非洲的合作。
李玉是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他的科研团队在赞比亚建立了农业科学试验站,是中国援助非洲国家首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
“我知道湖南是和尼日利亚合作种水稻,水稻高产了,剩下的秸秆怎么办?”李玉认为,现在整个世界上生产的粮食作物、畜牧业、养鸡、养猪,它的废弃物都要通过菌类转化来回归自然,这样生态才能平衡,但这不能叫循环经济模式。国际上公认的循环经济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食用菌产业恰恰是利用了农业的废弃物、畜牧业的废弃物,通过菌类转化回归自然,同时生产出产品来得到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首选。
通过前期的行动,赞比亚已建立起食用菌产业,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了蘑菇。“当地人民对我们非常欢迎,认为中国的技术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据李玉介绍,通过前一段的食用菌试生产,下一步准备逐渐扩大规模,把非洲的资源拿回来进行驯化,选择了几个品种带过去,同时把非洲的土鸡、玉米粉深加工等综合起来利用,真正在推进赞比亚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李玉说:“不只是赞比亚,我们要让整个非洲都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不再去林子里采自然的蘑菇,而是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吃上蘑菇。”
在谈到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召开时,李玉认为,中非合作多年,这次博览会开得非常适时,真正让大家坐到一块,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制定下一步方向,特别是在落实“八大行动”上,可以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