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春意正浓。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河坝社区菌菇基地,阵阵菌香沁人心脾。
走进基地大棚,只见一字排开的菌棒上,香菇呈伞状撑开,朵朵平菇紧紧簇拥绽放,鲜嫩肥美,长势喜人。戴着口罩的村民正有条不紊地采摘平菇。
为做好辖区内防疫生产两不误,连日来,河坝社区在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工人在辖区香菇种植基地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全力做大做强辖区内香菇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36.5摄氏度,体温正常。”2月19日早晨,河坝社区卫生室负责人王春跟往常一样,忙着给进入基地的务工人员测量体温。在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工人安全生产,他们每天都会对基地务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要求务工人员时刻佩戴口罩,对场地进行病毒消杀。
“现在疫情得到控制,我们要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复工复产,确保年底有个好收成。”据河坝社区主任王良仁介绍,尽管今年因疫情原因,基地的菌菇生产相较于往年延后了几天,但菌菇生产的相关物资已筹备好,待工人全部复工后,将陆续投入到生产中。
前些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河坝社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参加非农就业,剩余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农田春耕秋收无劳力。为了实现土地资源集聚高效利用,推动强村富民,河坝社区提出了“村社一体”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合作社+公司+群众”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野鸡河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浙江猢孙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和经营管理,并将目标瞄准了菌菇市场。
“菌菇是短平快脱贫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王良仁说,在社区号召下,180名居民参与合作社,农户以每年每亩土地800元租金入股,政府通过扶贫专项资金800元/人为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承诺村民保底收益,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目前基地投资600余万元,共占地100余亩,建设生产厂房2千平方米,冷库750立方米,车间式出菇生产厂房1万平方米,建有育菇大棚63个,年收入达到200万元,有效实现了产业增收、农民致富。
“村社一体”的发展模式,让河坝社区产业落地生根,助推了农户脱贫致富,实现合作共赢。
据悉,基地收益分红按照3.5比6.5分成,浙江猢孙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比35%,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销售服务、并且每个菌棒提供1元钱原料费用。政府、合作社和群众占65%,这样,既保证了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又确保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利益联结全覆盖,充分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每天都要采一次,菇形过大,口感就老了,香味也淡了。”大棚中,贫困户吴道芳戴着口罩,左手扶菌棒,右手迅速剪下,说话间箩筐中已采得大半平菇。基地复工后,她第一时间回来报道。
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早早起床,穿行在菌菇大棚,给菌棒浇水、采摘食用菌,这样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吴道芳觉得很幸福。
吴道芳原本是鸭池镇河坝社区居民,家中有两个孩子,丈夫去世后,生活负担落在她一人身上。即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下来,种包谷的收入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对于未来,吴道芳不敢想象。2018年,河坝社区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建立了香菇基地。在社区干部牵头下,吴道芳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后由合作社带动,在基地务工。
“我现在在基地务工,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照顾家里,挺好的。”除了土地流转费800元/年,吴道芳每天还有12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稳定的收入逐渐扶平吴道芳心中的焦虑,如今,她计划着在合作社多学习菌菇种植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河坝社区,和吴道芳情况差不多的贫困户还有40余户,他们在合作社的安排下,在基地务工,不等不靠不要,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小小的菌菇产业,如今处处换发生机,成为河坝社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我们养的香菇不愁‘嫁’,公司定时来收购,保证收入。”王良仁坦言,产销对接是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基地采取产销结合的方式,以菌棒生产销售和香菇、平菇销售为主,目前主要销往湖北、浙江及毕节城区等,因他们种植的香菇品质好、产量高,香菇和平菇供不应求。
“村社一体模式开启了河坝社区新时代富民强社区、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王良仁表示,下一步,河坝社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提高产量,让鸭池的香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