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未来人类粮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食用菌病害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病原真菌(fungal pathogens)是食用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深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但相关报道较为“零散”,部分名称“张冠李戴”,尤其是一些食用菌产业的新宠(如羊肚菌等)的病原真菌更是存在“家底”不清和鉴定错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以人工栽培羊肚菌为例,对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文献报道、分子系统发育、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演化时间证据,(1)整理出国内外40余年来报道的病原真菌6门12纲20目40科58属133种,其中70种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的物种;(2)识别了肉座菌目1新科(喜羊肚菌霉科Albomorchellophilaceae)、1新属(喜羊肚菌霉属Albomorchellophila)及1新种(喜羊肚霉菌A.morchellae),并首次报道了羊肚菌上4个新型致病真菌,即:阿里坎特圆柱霉Cylindrodendrum alicantinum,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粉红寄生菌Hypomyces rosellus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3)更新了假单隔孢科Pseudodiploosporeaceae的组成,废除类拟青霉属Zelopaecilomyces,该科为单型属,即假单隔孢属Pseudodiploospora。
该研究摸清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平菇Pleurotus spp.、金针菇Flammulina spp.和木耳Auricularia spp.等大宗食用菌病原真菌“家底”,抓住了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真凶”,澄清了羊肚菌“白霉病”分类学上的混淆问题,为食用菌病害防治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指导,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研究成果3月5日以Species diversity of fungal pathogens on cultivated mushrooms: a case study on morels (Morchella, Pezizales)为题发表在Fungal Diversity上。于凤明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正高级工程师和泰国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Kevin D. Hyd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3)和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02AE090001)等项目支持。
图1 我国人工栽培羊肚菌。a 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b 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eximia
图2 该研究分离的羊肚菌上病原真菌(红色标注)在肉座菌目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图3 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者:于凤明 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