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十二届“龙江楷模”发布仪式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延锋同志被授予“龙江楷模”荣誉称号。
此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领衔,王延锋食用菌创新团队参与申报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食用菌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的揭晓也让这个一直坚持“做农业科研创新就要两手两脚都沾泥”,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田间博士,第一次走到台前。
黑木耳,曾如珍宝只能林深偶遇,难得一见,如今,实现大面积高效人工栽培,黑龙江省黑木耳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牡丹江市享有“世界黑木耳之都”的美誉;国家级地理标志品牌东宁黑木耳被誉为“天下第一耳”。
黑木耳,曾是靠山吃山的农家副业,从来丰盈由天不由人。如今黑木耳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日趋完备。从副业到主业,从难得之珍到规模生产,得益于科技助它变大变强,更得益于这支菌物学研究的科研创新团队,将它点耳成金。
王延锋与食用菌的最初结缘,其实是临危受命。2008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成功争取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项目。但由于食用菌学科刚刚组建,专职人员少,研究基础较差,博士学成归来的王延锋,被领导委以“建设食用菌学科”的重任。
农业科研没有捷径。2011年,王延锋率领团队创立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在东宁绥阳建立了“黑木耳保育区”。这些年,他们的足迹踏遍国内大小山岭和森林,累计入库2270株种质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项目结了果。选育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黑木耳、猴头菇、滑菇等食用菌优良菌种22个,他们终于摆脱当初一穷二白的状态,用科技实现点耳成金的梦想。
熟悉王延锋的人都知道,不善言辞的他只会在两个问题上主动娓娓道来:一是与同行探讨专业知识;二是蹲在田间指导农民。这些年,通过他们的帮扶指导,黑木耳品种从“朵”型菜向“单片、小耳”转变,开口方式由“大口”向“小口”转变,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全光地栽向棚室立体吊袋栽培转变,整个产业向着规范高效发展。在全国推动建立的29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所帮扶市县食用菌生产成本平均降低8%,科研成果在多家企业转化推广,育成菌种创社会效益180亿元。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自2008年创建以来,见证了王延锋带领团队从当初科研基础几乎为零,到现在大有可为的过程。很多同行满怀羡慕地问王延锋,怎么做到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坚持踏踏实实地和农户打交道,走进农户的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广袤田间地头成了团队获取信息的巨大宝藏。
关于未来,王延锋思考得坚定而深远:他会继续带领自己的团队,守住初心,扎根黑土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点耳成金,大有作为。(来源: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