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未来发展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陕西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发布时间:2003-07-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生产条件、生产内容等方面也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活动,参与城市建设和为城镇居民服务活动,使一大批农民脱离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进更为广阔的生产生活新天地。即就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揭开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历史篇章。 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1997年改革开放20年,二是从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今为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农产品总量的巨大增长和农村新兴产业总量的快速扩张带来的结构变化。1997年,陕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674.09亿元,比1978年增长12.31倍,年均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87倍,年均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近46倍,年均增长21.2%,第三产业增长18.84倍,年均增长16.1%。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在1997年的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中,传统农业占27.7%,第二产业占56.2%,第三产业占16.1%。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实现大幅度增长,199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由800万吨增加到1044.4万吨,增长30.6%,期间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两度突破1200万吨(240亿斤)。粮食播种单产由每公顷1785公斤提高到2700公斤,增产53.3%,油料产量由5.56万吨增加到36.71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由1.89万吨增加到3.43万吨,增长81.5%,烤烟产量由1.38万吨增加到12.17万吨,增长7.82倍,茶叶产量由1408吨增加到6316吨,增长3.49倍,水果产量由33.41万吨增加到326.55万吨,增长8.8倍。肉产量由14.2万吨增加到82.97万吨,增长4.8倍,奶产量由4.55万吨增加到48.2万吨,增长9.59倍,禽蛋产量由2.37万吨增加到34.05万吨,增长13.37倍,蚕茧产量由2278吨增加到8201吨,增长2.6倍,水产品产量由2218吨增加到45464吨,增长19.5倍。 伴随改革开放20年来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产品供过于求,质量低,效益差,深加工不足,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简单重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的困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1998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五届三中全会,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决定”的重要内容提出。中共陕西省委结合陕西实际,迅速制定了对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此进入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事实上,各地主动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在“九五”计划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分析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从“九五”算起。 新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动性调整。 “九五”期间,陕西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按照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目标,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我省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增强了全省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取得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跨上历史新台阶的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九五”期间,陕西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看,农业占20.6%,农村工业占49.4%,农村建筑业占10.1%,农村运输业占9.1%,农村商业、饮食业占10.8%。分三个产业看,第一产业占20.6%,第二产业占59.5%,第三产业占19.9%。同1995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5.8个百分点。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既是我省“九五”期间积极推进农村非农产业转制、转向、优化、重组的结果,也是农村新兴产业由起步到发展壮大的结果。由此既为我省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我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比重由66%上升至70%,是种植业内部优势产业发挥作用的积极表现。这种总体上升,并不抹煞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2000年同1995年相比,粮食比重由52%下降到40%,蔬菜瓜类比重由15.6%上升到20%,茶、桑、果比重由19.3%上升到22.1%。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准确地反应了我省“九五”期间狠抓菜篮子工程和优果工程,把潜在优势(特别是苹果)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的实际结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基础的农业经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生机。 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农村和农业产业化迈出重大步伐。 “九五”期间,我省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的方针,加大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以农村和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的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培育了农业区域支柱产业,在宏观上提高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 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方面,我省继“八五”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两个200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之后,再次投入巨大精力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先后完成了东雷二期抽黄工程、引冯济羊工程、马栏河引水工程和泾惠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实施了“甘露工程”,新上了黑河水利枢纽工程、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三原西郊水库、洋县卡房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利用世行贷款对关中九大灌区进行改造。形成了点面结合,陕南、陕北、关中各具特色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体系。在连续遭受水毁、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0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仍保持在1300千公顷以上,占耕地面积27.2%。其中机电排灌溉面积达到854千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58.3%提高到65.3%。 农业生产投入、技术装备及生产条件方面,200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1046.8万千瓦,比1995年增加34.1%。农用载重汽车1.71万辆,大中型拖拉机2.74万台,分别比1995年增加2.3倍和41.7%。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均比1995年有较大增长。农用塑料簿膜使用量2.53万吨,农村用电量58.49亿千瓦时,分别比1995年增长85.1%和31.2%。 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新技术,科技含量大幅度上升。粮食生产中广泛应用地膜覆盖技术,蔬菜生产的大棚技术,苹果生产的套袋技术,畜牧业生产中的规模舍养和良种品种更新等,都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重大贡献。 通过抓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县建设,提高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抓主导产业的贸、工、农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的综合经济效益,加快农村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九五”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2000年,全省粮食基地县38个,粮食播种面积1964.4千公顷,粮食产量726.1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51.4%和66.7%;棉花基地县7个,棉花播种面积20.2千公顷,棉花产量2.2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67.2%和80.9%;烤烟基地县33个,烤烟播种面积38.4千公顷,烤烟产量5.82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81.5%和79.1%;苹果基地县27个,苹果产量325.4万吨,占到全省苹果总产量的83.8%;奶山羊基地县10个,奶山羊年末存栏71.7万只,当年产奶16.9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58.8%和68.7%;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30个,年末猪存栏523.8万头,当年猪肉产量41.4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59.2%和59.4%;秦川牛基地县20个,年末牛存栏91.9万头,当年牛肉产量3.93万吨,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38.3%和50%。“九五”期间,我省还新启动了百万亩红枣、百万亩酥梨、百万亩仁用杏基地建设和陕南药材基地建设,为发挥区域优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分布上看,已经形成了关中的粮、棉、油、果、蔬菜基地,陕南的蚕、茶、药、菌及其他林特产品基地,陕北的烟、果、羊、薯、枣类基地,基本覆盖了各地的产业优势。 2002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 农村从业人员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2002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1362.6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994.9万人,占74.1%,从事工业62.8万人,占4.7%,从事建筑业82.8万人,占6.2%,从事交通运输37.7万人,占2.8%,从事商业、饮食业49.9万人,占3.7%,从事金融保险业4.2万人,占0.3%。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比1995年下降5个百分点,比1998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粮经比加速调整。2002年陕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3397.3千公顷,与1998年相比减少632.8千公顷,实现连续4年的大幅度调整。而市场看好的蔬菜、瓜果、药材及特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2年蔬菜种植面积263.7千公顷,瓜类种植面积37.6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40.7千公顷,分别比1995年增长51%、35%和1.51倍。分别比1998年增长36%、9%和2.3倍。大棚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也呈快速增长之势。全省粮经面积比由1998年的85.8:14.2调整到80.9:19.1,4年调整了近5个百分点。粮经产值比由58.5:41.5调整到43.3:56.7,4年调整了15.2个百分点,年均调整3.8个百分点。 畜牧业产出水平提高。2002年出栏大家畜77.7万头,出栏猪991.3万头,出栏羊447万只,出栏率分别达到25.3%、101.5%和58.8%。同1998年相比,大家畜出栏率提高4.8个百分点,猪出栏率提高到2.9个百分点,羊出栏率提高8.5个百分点。肉产量105.8万吨,奶产量83.1万吨,蛋产量46.4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长24%、64%和16%。 从农业结构变动看,2002年种植业占69.5%、林业占5.4%、畜牧业占24.3%、渔业占0.8%。种植业、渔业比重比1998年微升,林业、畜牧业比重比1998年微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呈现新走势。农业在积极调整内部结构,提升优势产业、优势品种中,实现稳步增长。2002年陕西实现农业总产值509.1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村第二产业继续受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调整,处于整合、转型、回升时期,年产值1234.4亿元。农村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年产值443.4亿元,比1998年增加90亿元,增长25%。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为23.2:56.4:20.4。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支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支撑了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化加速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会迈得更快,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更高水平的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中必将发挥更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