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在减少农民
发布时间:2003-08-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而制约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农村贫困,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摆在中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根据近几年在农村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
一、县域经济工业化是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突出的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县域经济欠发达,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去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这种状况,仅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出路,而实行县域经济工业化,则可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安排大量的农民,而且还可以用工业的成果反哺农业,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及学校、医院条件。以此较好地解决了“三农”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是减少农民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最终实现农民市民化。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大约为38%,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同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比仍低10个百分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这个比值更低。以新安县为例,当前工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0%,而城镇化尚不足30%,与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正是认识到这种紧迫感,近两年来,我们结合县乡财力状况,对13个乡镇的小城镇进行了全面扩建,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居住。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小城镇人口就超过1万人。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引导,制定更加优惠的产业鼓励政策,解决“为什么让农民进城,进城以后干什么”的问题。
三、农业企业化是减少农民的突破口。要从根本上减少农民,还必须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入手,坚决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就是说,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去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局长要按工业局长去当,乡(镇)长、村委主任要按厂长去当;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等,不断向新型的现代农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减少农民。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尽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通过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要不断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四是加强市场规划和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业企业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提高农民素质是减少农民的关键环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行为方式还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县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义务教育、培训农民的责任,引导农民通过提高知识和技能来创业和增收,在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
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用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用发展的办法,积极稳妥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