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幼稚病”需引起重视
发布时间:2003-09-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工业取得飞快发展,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的问题。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恶性竞争、价格大战使企业的销售成本增加;花样不断翻新的概念炒作,引起乳制品市场动荡;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等等。在厦门参加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九次年会的有关专家22日指出,这些都是我国乳业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至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220.31亿元,同比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同比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0万吨,同比增长30.87%;液体乳产量246.07万吨,同比增长63.27%。但同时乳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8.37%,这一数字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乳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许多地方把发展乳业作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来抓。但是,目前乳制品行业生产、消费的繁荣景象存在着虚假部分,使一些人对乳业真实增长性的判断产生错觉。许多地方掀起养牛热,许多超大型的加工项目在各地纷纷兴建,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地方几公里就有一个厂,有的几乎是邻居。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恶性竞争,各个企业最后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促进销售。
宋昆冈说:"我们说中国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潜力不等于现实。潜在市场只能随着经济发展、人民购买力提高、膳食结构调整而发展。中国的乳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速度,生产过剩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没有预计到奶源的迅速扩张,一些企业一时无法应对。2002年四川省和江苏省就发生了一些生产企业倒奶的事件,郑州市也有部分养殖户用牛奶喂猪。
宋昆冈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乳业的特殊性,要加强科学预测,合理确定乳业发展速度,合理确定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有自己固定的原料基地,实行配额养牛、合同收奶、经济调节的管理模式,来降低风险。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乳制品市场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少,各乳制品企业必须估计到这一严酷的现实。"
乳制品行业内出现的一系列概念炒作也带来了市场的动荡。近来,有关"杀菌乳"与"灭菌乳"哪个更好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许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担忧。有关专家指出,"杀菌乳"和"灭菌乳"是两种不同工艺的产品,但杀菌工艺和和灭菌工艺都是以最大程度上杀灭生鲜乳中的细菌,以最小程度改变生鲜乳的物理、化学和感官指标为原则所设定的。在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今天,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同样行业内还出现了"酸牛乳"同"乳酸菌乳饮料"之争等。专家指出,作为乳制品加工企业,关键是要按照工艺、标准认真组织生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去赢得市场。
乳产品的产品标签标注问题也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我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已经颁布十几年了,但一些乳制品企业标签标注还不规范,给市场造成了混乱。如一些企业将干酪标成"奶酪"、"芝士",将奶油标成"黄油"、"白脱",将杀菌乳标成"纯鲜牛奶"、"鲜牛奶",将含乳饮料标成"巧克力牛奶"、"草莓牛奶",将乳酸菌饮料标成"活性乳"、"甜酸乳"等。
宋昆冈说,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5种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将对包括乳制品在内的10种食品实施该制度。目前这10种食品的市场准入实施细则即将出台,认证工作也即将开始。预计明年,没有获得"QS"标志认证的乳制品将不能上市。(记者/康淼)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