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4-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 |
丽水日报2005年04月05日报道 记者 周大彬 从浙江丽水驻京办事处出发,由三环线绕到六环线以外,整整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才到达莲都人在北京种菇的集中地——位于大兴县的铁道部农场。 在前往铁道部农场的路上,我们按照传统种菇的习惯想象这样一幅场景:用茅草搭建的菇棚里,一群菇农在艰辛地劳作,菇棚旁就是他们居住的草棚屋;每天采摘好香菇后,便沿街提篮叫卖,赚取微薄的收入。 “到了,到了。”当车子拐进一座大门时,驻京办工作人员小高招呼了几声。我们抬眼望去,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一封闭式的大农场,一座座用白色塑料膜覆盖着的大棚整齐划一排列,棚外通道均是笔直的水泥路,路边停着一辆辆白色的金杯牌面包车。大棚整体呈扇形,采用钢架结构。每座大棚都配有通风口、门帘和地下水池。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规范的标准化种菇基地。穿过前后两间简单而不失温馨的平屋,走进其中一间标准化菇棚,一排排长势十分喜人的香菇立即跃入我们的眼帘,朵朵硕大的鲜菇就像调皮可爱的顽童在热切地向我们招手。“这么大老远来北京采访,难得,真难得。”当得知我们来意后,主人吴文亮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迎了上来。 吴文亮的老家在莲都区仙渡乡,他原本是丽水一家国营木材厂的职工,10年前因企业改制而下岗。上有老下有小,经商又无门,吴文亮思来想去只好回到老家学种香菇。受规模和市场限制,留在老家种菇的两年时间里,吴文亮种菇的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仅能维持一家人生计。1998年,吴文亮咬咬牙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2万元,跟随一批老乡来到北京种菇。 我们不想耽搁吴文亮手中的活,就蹲在菇棚里,吴文亮边干边与我们聊了起来。 “今年种了多少段?”“6万。”“效益呢?”“不错,这段时间好的鲜菇批发价达到7元一公斤,最差的也可以卖到3元。” “都拿到农贸市场批发吗?”“那可不行,好的我们直接用面包车送给超市、宾馆,差一点的才拿到农贸市场批发。” 这时候,我们才注意到吴文亮身旁有三个大篮子,将香菇按质量等次进行分装。 “与老家相比,北京种菇有何优势?”“效益与资源。北京一段香菇有2元左右利润,并且场地条件好、租金不高,一亩标准化菇棚只要5000余元,而老家产量大、市场小、地盘也小。” 吴文亮告诉我们:去年8万段香菇给他带来了15万元的纯收入。今年规模虽然比去年缩小了1/4,但至少有10万元的纯利润。在北京种菇的丽水人,基本上家家都购有用作送货的面包车,经济效益都不错。 采访中记者发现,吴文亮菇棚里的菌棒出菇率很高,菇型长得十分好看。据他本人介绍,这些菌种都是从老家带来的,其它辅料只要电话预约,供应商便会送货上门。“比种菇技术,全中国数我们丽水人最棒,丽水人的香菇质量也好。”吴文亮自豪地说。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种菇的丽水人有两三百户,他们主要来自莲都,年种鲜菇1000多万段,年总产值约5000万元,这里60%以上的鲜菇市场由丽水人占有。 “会一直在北京发展吗?”“看行情,哪里市场行情好我们就种到哪里!”吴文亮回答道。 正午时分,吴文亮夫妇将200多公斤刚刚采摘下来的香菇装上面包车,急急忙忙赶往各个批发点。 |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