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贵州食用菌 被遗忘的蛋糕

    发布时间:2005-07-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核心提示

         日前,一份有关贵州食用菌的分析报告,引起了省内有关领导的重视。报告称:食用菌产业、产值逐年上翻,目前已成为一个年产值上百亿元的“朝阳”产业。而在其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的贵州,发展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

        “天然空调”的优势

        “食用菌是世界公认的山珍佳品,将是未来新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贵州大学副教授桑维钧告诉记者,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且脂肪含量低,随着人们的食品结构向营养、保健方面改善,其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把大力发展食用菌列入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中。

          而另一方面,贵州地处高原,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温变化小,气候温和湿润,可以说是个“天然大空调”。这样一流的自然环境,完全符合食用菌的种植和生长要求。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微生物菌物研究员张雪岳就曾指出,目前国内80%以上的野生菌种类都可在贵州觅到踪迹。贵州森林覆盖面积大,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林木等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具有生产食用菌得天独厚的优势。

         跑得早 跑得慢

         据贵州食用菌协会一负责人周先生介绍,我省生产食用菌的历史较长,起步比云南等地还要早。至2004年底,贵州食用菌企业已有185户,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总产值20亿元左右。

         但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的云南相比,贵州食用菌行业起步虽早,发展却远远落后。目前,云南、福建、浙江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已有上百亿元产值。与其相比,贵州至少落后3至5年。

         在上世纪80年代,省内的木耳、香菇都是用火车运往外地销售,在国内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随着外省大力的培植发展,现在贵州香菇、木耳不仅不再出口,贵州的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外地食用菌,贵州食用菌的市场价格正受到外省市场的强力冲击。
      
         两大困境

         具有自然优势的贵州菌产业何以在市场竞争中且战且退?各路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周先生认为,首先是经营者品牌意识差,市场意识不足。据了解,我省盛产的织金红托竹荪被世界保健专家誉为“山珍之王”,相当珍贵。1991年,红托竹荪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抢购风,价格高达1500元/公斤。高昂的市场价格引来了不法商贩,他们在省内市场收购正宗红托竹荪后,用焦亚硫酸钠浸泡,增加重量,再销往东南亚、台湾等市场,获取非法暴利。此举间接导致织金竹荪在国际市场声誉全失,价格狂跌,至1995年卖价甚至只有200元(每公斤),严重损害了贵州红托竹荪的品牌形象。“不注意树立品牌、保护品牌,其后果就是如此令人痛心。”有专家对此评论说。

         其次是行业支持力度不够。有专家指出,贵州食用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菇农各自为伍,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而且大多数从业人员从未参加过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菇农滥用添加剂、消毒剂等,导致四分之一的食用菌产品不合格。“这些都与缺乏行业规范管理有关。”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云南省的一些食用菌栽培基地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周先生曾到云南参加当地举办的食用菌展览会,据介绍,当地有关部门多次组织食用菌展览会、研讨会等,在栽培示范基地,还有专人免费对菇农进行技术指导,并且疏通了销售渠道,对菇农培植出来的产品进行回收或者指导销售,“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食用菌行业的发展。”

         张雪岳理事指出,除了品牌意识和行业支持两点上的不足,在经营意识、销售方式、推广策略上,贵州都与外省有着很大的差距。“我省每年都有一大批农民投入到食用菌行业中,但这些缺陷导致行业发展缓慢,每年同样有一大批菇农‘消失’,只有不足5%的菇农能够坚持从业5年以上。”张理事不无痛心的说。

         贵州省食用菌协会目睹了贵州菌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开始四处奔走,欲重振贵州菌种的繁荣。有关人士表示,虽然现实有诸多限制,但这毕竟是一块不能忽视的大蛋糕,贵州菌应该拥有与其自然优势相匹配的市场份额。(记者 邓文盈)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