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12-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据福建日报消息,12月1日,在深圳成家立业,与家乡阔别整整4年的陈先生返回屏南探亲时,看不到公路两旁与村舍周围堆放着的阔叶木,昔日街头巷口交易香菇的热闹场面也不见了。他好生疑惑。家人告诉他:现在,县里不兴种香菇啦。
这个“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为什么不产香菇了呢?“过去,屏南县大量生产香菇,那是走过的一段弯路。欠发达的山区县要发展,要让农民脱贫致富,往往先拿资源‘开刀’,屏南也不例外,”屏南县食用菌专家张维瑞告诉笔者,“发展以香菇为主的木生食用菌产业在换取短期利益的同时,屏南也曾付出沉重的代价。”他测算过,屏南全县种植木生食用菌最多的一年达8000多万袋,而每1000袋需耗费阔叶树1立方米左右,这样一年就得砍伐原木8万多立方米,如果一卡车装载5立方米,那需要1600多部卡车。他说:“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数字?可怕哪!”
屏南县有多少阔叶林可以“供养”亿万朵香菇呢?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毁了阔叶林,毁了青山绿水。因此,屏南县决定给这一每年创造至少亿元产值的“吃树产业”来个刹车减速,提出逐年压缩香菇生产数量的计划,县委书记、县长署名致信给全县菇农,发出“为了青山绿水,为了子孙后代,少种香菇吧”的疾呼。2003年,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屏南县兴起白水洋景区旅游大开发,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生态旅游强县”目标,走生态立县、旅游旺县的发展之路。
菇农口袋仍有银两
一朵香菇育出的一个大产业,就这样渐渐走向萧条,走向没落。“中国夏香菇之乡”的响亮牌子砸掉后,香菇不再生“香”了。那么,农民的口袋会不会还有“银两”?
11月29日,熙岭乡塘后村。只见农户的菇棚内长满许多状如小花瓶的杏鲍菇,在灯光照耀下晃着白玉般的光辉。主人介绍说,这是以棉籽壳为原料生产的食用菌新品种,每公斤卖价12元至16元,“我感觉比种香菇还好管理,还有赚头。”
屏南县“贬”走香菇后,许多菇农犯嘀咕——这下可好,农民的“铁饭碗”砸碎了,往后日子怎么过呀!为了不让农民因停种香菇而造成减收,屏南县里提早筹划了一些绿色环保项目,其中之一就是用发展非木生菌生产来替代香菇种植。经过三年多的科研攻关,杏鲍菇的高效栽培、滑菇的南方栽培、袋栽草菇的夏季栽培等非木生食用菌品种的栽培技术难题相继被攻破。这些新型项目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在,像熙岭乡塘后村这样大规模种植非生食用菌的村庄比比皆是。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稻草、棉籽、食用菌废料为主要原料10多个非木生菌品种生产的格局。往年焚烧在田野中的稻草,如今用来作为袋栽草菇的原料,今年种植量达4000万袋,可谓变废为宝;而滑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等几个菌类,都是利用其他食用菌废料进行二次生产,大大节约了生产原料与生产成本。这些非木生食用菌的推广种植,不仅保住了屏南现有的6万多亩阔叶林免遭刀伐斧戮,而且农民并没有因限制香菇生产而减收,今年,全县非木生食用菌鲜品产量达6万多吨,总产值近1.8亿元,基本与食用菌结构调整前的产值相持平。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