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1-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毕庶亮察看大棚花香菇长势。
本网讯:据威海新闻网报道,在花香菇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干了12年的药厂,带头栽培花香菇;在花香菇产业初具规模的时候,他又想“鼓捣”成立一个花香菇协会,让花香菇能卖个好价儿, 他就是文登市大水泊镇洪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毕庶亮。
毕庶亮与花香菇结缘于1995年。那时,花香菇产业处于低谷,因为挣不到钱,很多农户放弃了花香菇栽培。
当时,花香菇从南方引进刚三年。眼看着一个新兴产业还未成长起来就要“夭折”,当地政府非常着急,镇领导来到花香菇栽培户最多的洪家庄村,找到了毕庶亮,希望他能够“带头把花香菇产业坚持做下去”。 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毕庶亮放弃他干了12年的药厂,和另外三户菇农一起,重建大棚,带头搞起了花香菇。 摆在毕庶亮面前的首先是栽培技术问题。经过仔细研究,他和技术人员发现:白色菇花变黑的原因是南北气候差异和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通过“不脱袋”的方法,在花香菇开花时,根据棚内外温差,把管理水菇的办法“嫁接”到花香菇上,每天向棚里洒水,调剂大棚温度和湿度,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 第二年11月份,第一批经过技术改良的花香菇开始采收。这样栽培的花香菇,菇形好、齐整、抗压,外运也不变形,一进入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当年,毕庶亮和村里的3个栽培户每个棚平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
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许多菇农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重操旧业”。“1996年,村里4个试验户共建了12个大棚。到1997年,大棚总数增加到17个,1999年发展到80个。”毕庶亮说。 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花香菇又遭遇“价格寒流”:价格从每公斤6元直降到1元。许多菇农不得不忍痛赔本出售,损失惨重。 对此,毕庶亮的分析是:“种植户太多,产量太大,卖不出去,再加上经纪人压价,菇农不得不降价销售。”一年之后,新菇再次收获的时候,毕庶亮想成立一个协会,把菇农组织起来。 “实际上,想做这个事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毕庶亮说。早在1998年冬天,就有花香菇加工厂向毕庶亮提议,希望他组织一批菇农联合生产和销售,与收购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时,花香菇正走俏,容易卖,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愿意“费这个事”。
2004年,毕庶亮觉得,经过上两年的惨痛教训,菇农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了。他私下找了一些菇农试探着问了问,看他们对成立协会是什么态度。结果,“大多数还是不愿意”。于是,毕庶亮只得将这个想法搁到心里。毕庶亮认为,随着产业的发展,菇农也需要一个慢慢认识的过程,但最终会接受这个新事物的。 回到常态的花香菇市场,每天都在重复价格涨跌的故事。面对着变化无常的市场,菇农们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这不,今年秋天就有菇农私下主动向毕庶亮提起:协会的事,现在怎么样了? 口上应着,毕庶亮心里知道急不得。因为一旦事情弄砸了,以后再想把菇农组织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用他的话说,就是“从不亏待跟着他干的村民”。因为从种植户到经纪人,在跟花香菇打交道的10年里,毕庶亮知道菇农的苦辣酸甜。今年4月,他曾尝试着把花香菇进行初加工后出售,没有成功。按照他原定的设想,每天加工2吨,雇了5个村民分拣花香菇,每个人每天给20元报酬。后来,实际一算,这样的话,他连成本都包不住。但是,答应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于是,毕庶亮就自己往里面贴钱,如数给村民支付了报酬。
毕庶亮想成立协会,一些经纪人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些人就在背后恶意中伤。为此,毕庶亮没少生气,老伴也跟他没少“打仗”。可是,过后他仍然骑着摩托车,为成立协会的事奔波,为菇农奔忙。编辑:flower 。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