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7-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划分三类产区 科学平衡发展
食用菌产业是山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支农业新军,无论种植规模、产量,还是产值和出口创汇额度,都居全国前三名。虽然山东的食用菌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但其背后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规模不统一以及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却令人担忧。专家指出,如不采取得力措施,甚至是实施重大战略决策,这样的好形势将不会持久。
据山东食用菌行业协会蔡德华副会长介绍,当前,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山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呈现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强于东中部和沿海地区的局面。从山东食用菌产品产值和出口创汇超过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专业产区看,大多集中的鲁西的济宁、德州等地区。
二是某些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却因政策扶持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没能把该产业发展起来。
三是个别地区财政对食用菌产业投入不足,科研创新力度不够,使生产上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地区的食用菌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仍然沿袭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方式,使市场时刻在承受着很大的风险。
为改变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存在的上述“旱涝不均”的被动局面,日前,山东省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山东食用菌协会,制定了整改方案。该方案根据目前食用菌产业在全省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三类产区,并对各产区规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一是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的主导产区,要求其总结出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
二是对食用菌中等发展地区,要研究当地菌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解析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找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进而赶超先进地区,为当地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对食用菌发展规模小,产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要重点提高当地政府和广大菇农对食用菌产业的认知度,尤其对菌业发展缓慢但经济实力较强的发达地区,必须认真分析当地资源和优势,以及食用菌的生产现状,对市场需求进行多方调研,借助固有的经济优势,把食用菌产业做起来并且做大做强。
为彻底消除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消极因互不,该省农业主管部门还要求食用菌行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对上述三类地区的调研和监控,对发展情况汇总分析,形成详细、客观、准确的文字资料,为上级政府和相关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要求各级协会“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成于实践中”,让山东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更具实效性,产品更加品质化,生产更显专业化和现代化。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