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第一节 探索山区发展之路
一、山区发展-共同的困惑
山区的特点是:山多田少,基础设施难落实,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大量剩余劳力,除了外出打工,没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平台,城乡差距巨大。即便是常见的农产品生产,从生产资料的获得,直至农产品投售,均比平原地区需投入更多的运输成本。山上尽管有丰富的森林积贮,大量的森林衍生物,以及无数有商品价值的真菌,动植物之类,但是这些丰富的资源,在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山区,是无法转变为农民手中可以掌控的商品的。就此而言,山区包括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的山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共性,都有其共同的困惑。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使我们的山区跟上其它区域的发展,必须打破常规,选择一种既适合自己又超乎其它地区尤其是其它地区所缺少的项目。在这方面,我们许多地方都在年复一年地探索与实践,创造了无数有效的途径。事实上,亚洲许多国家地区和我们一样,都在十分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
二、日本的山区振兴之路
二战后的日本南部九州地区,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山区,上世纪60-70年代的台湾省山区,在经济恢复与发展上,都经历了困难——迷惑——试探与发展之路。经历过以砍树当柴烧——解决能源,毁林种粮,伐木出售,栽培药材、茶叶、橘子等历程。但这些产业,创汇不高,于改善山民生活收效甚微。工业快速发展后,城市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与山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山区的上述经营项目,不足以吸引他们。气候上,亦因寒流袭来,造成毁灭性后果。如栽培橘子,也让部分农民富裕了,但山区的橘子,仍不如交通方便的城市近郊赚钱,九州地区,海拔400米以上山区的橘子,曾在一夜间遭了殃——冻死了。将阔叶树伐后栽培香菇,在日本有几百年历史,其效益远高于其它生产项目。九州,经历了漫长的选择之路,最终确立了香菇,至今已250年,成为日本和全球香菇生产的核心产地。而日本广大山区,亦步九州之后,纷纷确立以香菇为主产项目,如今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有香菇栽培,成为全球继中国之后的香菇大国,而香菇业也成为日本农林水产省至国会议员高度关注的产业。
三、韩国、台湾省山区器重香菇
韩国、台湾省的山区也走了日本之路,阔叶树主要用于香菇栽培和工业原料,虽然当年急于使林业为工业提供木材而错误地大造速生针叶林,使针、阔比例失调,忽视了香菇原料林之所需,这一点,韩国和台湾省都一样。但香菇业却永远扎根了,据台湾省农林厅公布,1985年,全省香菇总产即达4905吨,段木和木屑菇各一半,相当于同年全大陆总产量,整个台湾省除嘉义与澎湖之外,均栽培香菇。
四、我传统香菇产区,从对比中,仍然选择香菇
我国在发展山区经济上走过的道路,大体和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相似。最初总是以砍伐林木用作能源,用以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继而以伐木出售,换取生存基本物资。人口和劳动力增加之后,单纯林木砍伐不足以改善生活,于是便有了将林地开垦种粮,并试探着种植其它经济树种,如油桐、乌柏以及各种药材、茶叶等。但是,这些原料性植物,在缺乏加工精制的山区条件下,其效益并不高,除了维持生存之外,要得到更快地发展是很困难的。从我国以闽、浙、赣、皖等传统香菇栽培的山区来分析,要形成一种规模性的能长期受益于广大农户的种养殖业,似乎都很难。也有许多山区,利用其季节性气候特征和海拔的垂直分布,栽培蔬菜和瓜果等,试种总是成功的,但一旦进入市场后,受交通运输制约,优势很难体现,随之而来的仍然是叹息,即使局部地方成功了,也只是昙花一现。笔者曾在某山区担任农业和林业的官员,并就自身数十年的实践,亲历或目睹官员们苦心宣传,政府扶持,期盼农民致富的许多项目,除上述种种之外,还有养牛、养羊、高山蔬菜,高山瓜果、药材、高山茶叶,高山养鱼等,但最终形成规模,经得起市场竞争,在农民心目中立足的项目,似乎还是香菇和木耳等食用菌。
第二节 香菇适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
一、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
香菇生产,从接种到收获,一个周期不过3-5个月,相对于栽培多年生的果树、茶叶、蚕桑、苗木、药材,乃至某些蔬菜,周期更短,见效更快。而资金投入方面,也是一般农户可以承受的,以每户栽培1万个菌棒,投入也不过上万元。
二、技术易懂 操作方便
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男女劳动力,尤其是整个操作过程,可以在一农户之内独立完成,不存在操作难点和技术秘密。在宣传,推广与普及上,香菇从生产到加工、储藏并不比一般蔬菜瓜果更难。
三、人工可控光、热、水、气
与一般农产品的露地栽培更易受风、雨、霜、冻乃至干、旱的危害相比,香菇局限于一个菇棚之内,容易进行温、湿、光照等调控,可以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就这一点而言,香菇业容易成为农村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化栽培业。
四、市场风险相对较少
在商品经济时代,任何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风险,香菇也不例外。但是,比之于某些农产品,必须及时地以鲜活形态出售,香菇可以烘干。某些商品量大价值低,香菇则单位重量的价值较高,而且在0-4℃低温条件下即可较长时间贮存。从最近十多年各种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机率来看,香菇是最少的。
五、可带动其它菌类发展
香菇的生产工艺、机械设备、乃至原材料,可以同时适合诸如平菇、木耳、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姬松茸、灰树花、白灵菇、金针菇等的生产。而所有这类可食真菌,都富含营养,市场销量越来越大。一旦农民掌握了香菇栽培技术,如同进入食用菌的王国,可以纵横自如,施展身手。
第三节 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学者十分看重香菇
一、刘基为香菇而上奏朱皇
从史料上看,很少有人对山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过真知灼见,唯香菇,历史上曾被诸多政治家、农学家所看中,像闽、浙之交的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这些山区,明代的政治家刘伯温即就其香菇业发表过他的观点。这便是相传刘基向朱元璋奏请以种香菇为该三县专利的故事。刘基的分析,首先是这三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别无谋生出路;其次是这里的山区独有“种菇之道”——有其专长,且为素食之珍品,于是朱元璋欣然倡导香菇。菇民有感刘伯温对该三县菇业之奉献,将其奉为香菇之神。
二、王桢视香菇为:深山穷谷之民代耕之业
元代,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对香菇业所作之研究,可见其所著农书中之《菌子》篇。王桢认为,栽培香菇,一者“可越年而获利,利则甚博”二者“可生食亦可烘干”,便于食用与运输;三者“深山穷谷之民,以此代耕”,可以解决山民的谋生出路,并认为这是“天茁此品”,乃上天对山民之所赐也。王桢作为农学家,他对中国农业文明所作的贡献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他对各种农作物,认及农业所有产业,包括畜牧、养殖等均有十分深刻的观察,并记录于《王桢农书》。他在《菌子》篇中对香菇的描述,正是他于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前,在安徽旌德任县尹时,对在当地深山中浙江菇民利用砍花法栽培香菇的调查研究。他得出上述研究结论令人深思:香菇栽培,可以作为山区人民替代农耕的产业,而且获利颇大。其实也是他对山区生产方针的一种定义。
三、陈国钧为香菇秉笔直书
民国时代,1948年庆元县长陈国钧对香菇业的调研,见于他的名著《菇民研究》一文之中。将香菇视为谋求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看待,他呼吁:“目前我国对于茶业、渔业以及丝、绸、油棉各业均有大量贷款,以资救济,独有菇业一向被忽视,故我们极应向当局严重呼吁,要求大量分配菇贷,一面加紧菇民组织,切实从事改良菇质,凡采摘、烤、焙、贮藏等,除去一切旧有缺点,运用新的科学方法代之,并购觅良种,大事推广……”。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