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建设食用菌产业大省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建设食用菌产业大省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会2004年工作报告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边银丙

     

    过去的一年,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在湖北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工作紧锣密鼓,在促进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了行业技术协会应有的作用,为推动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做出了贡献。下面我代表协会理事会,向各位代表报告理事会2004年的工作,并就2005年及今后工作的思路提出建议,供大会进行讨论。

     

       1、 2004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概况

        2004年是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一年,是全省各级政府领导从省长到市长,从县长到乡长各级领导都开始高度重视的一年,是从椴木栽培向代料栽培快速转移的一年,是从丘陵山区等传统产区向中心城市及平原地区快速扩张的一年,是从以木材木屑为主料生产食用菌向农作物秸秆为主料生产食用菌快速转移的一年,是从传统的干制加工向综合加工发展的一年。据初步统计,2003年年底湖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7.229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总产值达到18.89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出口创汇额5100万美元,居全国第八位。2004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又有快速发展,估计总产值突破2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到6000万美元,总产量突破50万吨。

        总体来看,2004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 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在农民增收和循环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食用菌逐步以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友凡同志,省农业厅厅长陈伯华同志多次到全省各地食用菌产区视察工作,并对广水、新洲、应城、远安等地食用菌产业予以充分肯定。在“中国(广水)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研讨暨珍稀菇(白灵菇)交易会”召开期间,刘省长在热情洋溢,简炼实在的致辞中,充分反映了省政府领导对食用菌产业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受到包括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国际蘑菇学会副主席张树庭在内的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和欢迎。中国食用菌协会在2004年年度总结会上,给刘友凡副省长颁发了“2004食用菌产业发展特别贡献奖”。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同志多次到新州区考察食用菌的种植与加工基地,对新州区双孢蘑菇基地建设十分重视,并同市农业局里领导一起数次向理事长罗信昌教授、吕作舟教授咨询食用菌产业发展事宜。

        目前,全省58个县(市区)都有食用菌生产,其中新洲、远安、广水、南漳、房县、应城等县市区都设置了食用菌产业管理办公室或类似组织,负责协调食用菌产业发展。涌现了新洲徐古镇,曾都区草店镇、三里岗镇,远安茅坪镇,等一大批食用菌专业乡镇,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

       1.2 栽培方式不断改进,栽培品种不断增加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了从椴木生产向代料生产转变的形势下,2004年我省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加快了从木屑培养料向农作物秸秆培养料转变的步伐。全省各地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控制段木栽培的数量,逐步降低木屑在培养料中的比例,结合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扩大食用菌培养料的来源,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栽培品种不断增加,全省主栽品种已从过去的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等品种,向双孢蘑菇、白灵菇、杏孢菇、阿魏菇、滑菇、巴西菇、姬菇等多种发展。武汉市2004年普查结果表明,武汉城郊食用菌栽培品种已达13种,其中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总产量约4.5万吨,总产值近1.8亿元,占总产值的21.9%。

        1.3 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和三大板块雏形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开始将食用菌列入支柱产业予以支持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主要产区一直集中在西北部火车站沿线,即随州、襄樊、十堰、宜昌、荆门等地。2004年随着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栽培资源结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草腐菌产区,以宜昌为中心的高山反季节特色产区和以随州??襄樊??十堰为主线的食用菌传统产区。

        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草腐菌平原产区,2004双孢蘑菇产量继续大幅度上升,以姬菇、白灵菇、杏孢菇、阿魏菇的侧耳属为代表,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栽培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借助于地理交通、信息和加工技术的优势,成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武汉市新州区2004年发展双孢蘑菇420万平方米,香菇30万袋,平菇68万袋,成为武汉市及全省平原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在宜昌市恩施西南产区,食用菌在严格控制段木栽培,继续扩大代料栽培,不断拓宽栽培种的基本原则下,逐步走向利用鄂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走高山反季节多品种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远安县在保护森林资源,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前提下,推广代料栽培,发展草腐菌,稳定了食用菌生产规模,2004年产业收入突破亿元,全县人均依靠食用菌增收200元以上,建成食用菌专业村30多个,并建设了以应县为中心的双孢蘑菇基地。

        在随州??襄樊??十堰传统食用菌产区,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技术基础。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各地一方面通过推广代料栽培,推广优良菌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广泛培训菇农,推广节能蒸汽灶,挖掘生产潜力;另一方面利用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发展多品种栽培。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其香菇、木耳产量和质量誉满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曾都区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食用菌产量14000吨,总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在传统的香菇、木耳等品种基础上,以广水为代表的鄂西北地区开始发展白灵菇、双孢蘑菇、巴西菇、茶薪菇等品种,开始了新的尝试和飞跃。

     

       2、 2004年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的工作

        2.1 顺利召开了省食用菌协会2003年年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2004年4月10日??11日,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和随州市曾都区科技局共同主办了2003年年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蒋润浩先生应邀参加了大会,会议代表参观了曾都区草甸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菌种生产企业,交流了各地食用菌产业的经验,探讨了菌种制作、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就我省食用菌产品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2发挥专家作用,为政府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2004年8月4日-5日,由湖北省农业厅蔬菜办公室主办,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协办,房县县政府承办的《全省拥军工作研讨会》在房县县政府招待所举行,省蔬菜办主任关祝平、副主任孙治平、郭兰,省食用菌协会理事会成员罗信昌、吕作舟、陈启武、陈士瑜、周伟、边银丙、秦大海、王卓仁等及十堰市、随州市、应城市、新洲区、远安县等农业部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省食用菌生产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照沿海发达地区寻找差距,并就加强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食用菌菌种生产管理和菌种质量监督,加快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等提出了建议,送省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讨论研究。

        2.3 加强与林业主管部门的沟通,高度关注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湖北省林业局于2004年11月14日至15日在远安县召开了“全省代料食用菌生产现场会”,笔者应邀在大会上作了“湖北省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来自全省各地(市)、县林业局主管局长和营林科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是推广远安县利用枝桠废料和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代料食用菌的经验,明确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食用菌产业是山区农村长期培植的一大支柱产业,应该锲而不舍的抓下去;二是思路问题,发展食用菌一定要破除传统生产模式,立足于保护森林资源,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淘汰椴木生产方式;三是目标问题,要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指导,加快培育原料林,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会议对统一林业部门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稳定湖北省食用菌传统产区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坚持科技服务和科技下乡,始终将科技推广作为理事会成员的日常工作和重要职责。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坚持以科学服务社会,坚持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工作,将食用菌实用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将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送到政府部门手中,坚持实地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大批专家教授活跃在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个岗位,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在服务社会中迅速成长,充分体现了湖北省食用菌的人才强省的特色,为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8月9日至10日,远安宜昌森源公司邀请湖北省食用菌协会5位理事到企业进行现场咨询,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聘请5位理事为森源公司技术顾问。

        2.5 加强协会自身队伍建设,及时改选调整理事会结构。协会在2004年召开了两次理事会,一次是在随州,一次是在应城。特别是在应城市召开的理事会,得到了应城市城北办事处的承办。应城市党政四大家领导自始至终参加了大会,理事们还参观了现场,普遍反映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

        2.6顺利完成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网站的建设。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和建设,此项工作已近期顺利开通,这是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它是协会全体会员交流的平台,是联系政府和社会的桥梁,是传递行业信息的载体,是技术交流的窗口。网站开辟有“信息之窗”、“企业天地”、“机构组织”、“精英风采”、“科研基地”、“专家问答”等栏目。由于时间紧,网站内容还不够丰实,错误之处还相当多,图片资料亟待补充,希望各位理事和会员共同关心和支持网站建设,让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网站在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7圆满地协办了“中国(广水)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及珍稀菇品交易会” 和“ 湖北省及武汉市首届真菌学术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在湖北历史上都是突破性的。

     

       3、 今后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省食用菌协会将坚定地坚持以科技服务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完善协会的的服务功能,做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渠道,做专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充分发挥协会前辈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加快培养中青年专家的步伐,为将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努力。下面我就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急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几点想法和建议。

        3.1 加大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力度

        3.1.1 开展食用菌野生资源调查研究,将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开展湖北省食用菌野生资源普查,编辑出版《湖北省大型真菌名录》。规划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区,筛选用于食用菌遗传育种的野生资源,开展野生共生食用菌生物信息物质人工促繁与高产培育技术研究,开展鸡油菌、牛肝菌、羊肚菌等野生菌采后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珍稀野生菌系列产品,创建具有特色的野生菌精品品牌。

        3.1.2 开展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

        以本地区来源广泛的玉米秆、玉米芯、油菜秆、麦秆、稻草为主料,加上不同比例的辅料,研究培养料配方比例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完成本地主栽品种特别是珍稀食用菌代料栽培配料技术研究,并提出3-4种标准化代料栽培技术规程,通过省级质量标准化技术认证评审。同时开展食用菌替代树种栽培技术研究,利用杨树等替代树种的枝桠材和锯木屑,代替常规阔叶杂木,进行替代木质培养料栽培技术研究。

        3.1.3 开展食用菌周年栽培模式研究与推广

        依据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结合各种主栽品种及珍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开展接种时期、发酵方式、栽培模式(袋栽、吊栽、地栽、棚架式、半地下式、地畦式等、出菇期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宜昌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域独特的周年栽培模式,并重点研究高山地区反季节栽培技术模式。

        3.1.4 开展食用菌优良栽培菌株选育

        采用引种与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野生菌株驯化试验、杂交育种试验和品比试验,将现代生物技术引入食用菌良种选育工作。筛选适宜于本地区代料栽培或反季节栽培,抗性强、生物转化率高、出菇期适宜的栽培菌株。

        3.1.5 加强产品加工技术和保健品开发的力度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食用菌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研究,大力开发以食用菌为添加原料的面粉、面包、面条、方便面等大宗食品,开发保健品、营养添加剂、滋补酒、美容品、罐头制品、饮品等系列产品,并在真菌多糖的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上有所突破。

        3.2 优化区域结构,让食用菌产业在全省遍地开花

        3.2.1 建设以武汉和江汉平原为重点的食用菌平原特色栽培区。充分利用当地以稻、麦、棉、油菜等作物为主的有利条件。以稻秆、麦秆、棉籽壳、棉秆和油菜秆为主要培养料,发展双胞菇、姬菇等食用菌栽培,并以盐渍菇或保鲜菇为主要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3.2.2 建设以低山丘陵地区为主的食用菌综合优质高产区。充分利用这些地区食用菌产业基础较好,林木资源与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丰富的特点,推广有机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为主,适度发展香菇、木耳等常规木腐菌,发展以农作物秸秆废料为培养料的珍稀食用菌的栽培,以优质和安全的食用菌干品或鲜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3.2.3 建设以山区为主的食用菌反季节特色栽培区

        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主,充分利用山区夏季气温适宜的特点,以林区枝桠材、菌草、玉米秆、玉米芯等为原料,发展香菇、姬菇、鸡腿菇等食用菌为主的反季节栽培。利用夏季高温时节城镇蔬菜市场供应不足,食用菌产品出口供不应求,价格上扬,而平原丘陵地区因气温高而无法生产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食用菌反季节生产,以冷冻保鲜品供应城镇市场或加工企业。

        3.2.4 建设以依托自然资源为主的野生菌开发保护区

        根据食用菌野生资源调查的结果,划定野生食用菌重点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区严格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展野生菌生物信息促繁试验和推广,提高野生菌的产量,开发野生菌产品加工技术,将天然优质野生菌产品推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3.3 优化产品结构

        3.3.1 在“五菇三耳”等常规食用菌中,以香菇、木耳的优良菌株选育与推广为主,重点推广适宜于宜昌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菌株,特别是反季节高产菌株,适度控制其它常规品种的生产,避免人力、物质、财力等资源的过度分散。

        3.3.2 开展珍稀食用菌引种、试验和示范工作。在众多珍稀食用菌中,选择适宜于农作物秸秆代料栽培和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品种,开展优良菌株选育,特别是反季节优质高产菌株筛选,并将产品与国内外市场对接,形成本地区新的主栽品种和菌株。

        3.3.3 建设优良菌株选育与示范基地

        建设本省食用菌菌种保藏与选育中心,并建设有食用菌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参加的优良菌株试验示范基地,引导全市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优良菌株推广工作。

        3.3.4 建立食用菌标准化体系,确保食用菌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食用菌标准化包括在菌种选育、菌种管理、菇场选址、菇房管理、栽培技术、水、肥、药施用,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制定食用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确保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指标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达到产品进口国的要求标准。要在现有食用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订和完善有机食用菌生产的系列标准,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并在各个食用菌产区开展宣传、推广、实施和监督工作。

        3.3.5 提高食用菌产品加工转化的比率

        大力开发食用菌产品加工转化技术,发展休闲食品、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产业经营风险,提高产品的货架期,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使本省食用菌产品中香菇、木耳加工转化比率保持在80%,双孢菇鲜品包装或盐渍比例达95%以上,其它菇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

     

       4、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菇品贸易渠道

        4.1 建设食用菌良种供应基地,培育食用菌菌种生产骨干企业。在全省各主产县(区)重点培育1-2个菌种生产骨干企业,将菌种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与培育菌种生产    骨干企业相结合,将菌种生产骨干企业建成优良菌株选育基地、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品种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和一级菌种、二级菌种的生产供应基地。

        4.2 培育食用菌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依据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条件,选择有实力和基础的公司作为重点,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短期内以保鲜包装和盐渍罐头产品生产为主,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生产方向发展,并大力开发真菌多糖等精深加工技术。

        4.3 加强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获取国内外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开展产品市场行情预测与分析,指导食用菌生产布局,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要建设本省食用菌产品信息网和建设省食用菌协会网站,同时要在各级政府网站中建立食用菌网页,使之成为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应逐步加入到信息网络建设中,一方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登陆网络了解,争取国内外市场订单。

        4.4 组织全国性大型食用菌技术信息交流和产品交易活动

        积极组织本省食用菌产品加工与贸易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贸易活动,主动出击,做好本省食用菌产品宣传活动。利用本市地处大陆腹地的地理区位优势,一方面组织商家参加有关农产品贸易展销活动或国内外大型会议,进行产品推介。另一方面,与中国食用菌协会联合,由政府有关部门承办全国性或国际性食用菌产品贸易交流洽谈会,政府搭台,经贸唱戏,邀请国内外著名经销商、生产企业、种植大户、科发单位等参会布展,同时做好本省产品宣传推销工作。

     

     

     

     

    编辑:黑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