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75万吨,产值11.5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突破8000万美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农民人均因此增收80元以上。掂量着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随州市委书记马清明欣喜地说,食用菌已成为随州市农业中仅次于粮食、生猪、蔬菜的第四大产业。
有效化解菇林矛盾
目前,随州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常年栽培1亿袋(棒)以上,年消耗木材30万立方米。菇与林的矛盾成为该市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面临的一道关卡。
为确保资源动态平衡,实现产业持续发展,该市以资源丰富的随南、随北为发展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稳定香菇、黑木耳两大品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白灵菇、巴西菇、双孢菇等新型草腐食用菌,减少对栎木资源的依赖。鼓励菇农和农民经纪人外出栽培和采购香菇,在河南、陕西、四川等省20多个县市,建有规模不等的香菇生产基地32个,每年回收香菇2000多吨,外采香菇5000吨。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通过封山育林,加强森林管理,实现有序开发,永续利用。该市累计人工造林20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大增。目前全市森林面积600万亩,菇耳林保有量近20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强化配套服务 完善产业体系
“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大发展,得益于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的服务。”采访中,市委常委、副市长彭明方告诉记者。
随州市食用菌发展一开始就与华中农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该市坚持与华农合作,开展联合攻关,不断选育推广食用菌新品种,使菌种的出菇率、单菇率、花菇率等重要指标明显改善,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设菌种生产区域中心,全市与食用菌生产配套的菌种厂达到120家,可生产20多个食用菌菌种,年产各类菌种2万多吨,远销陕西、河南等8个省市及周边10多个县市。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地,也是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心。
全市现已有食用菌品牌22个,从2003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国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应提高,随州香菇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该市食用菌产业覆盖地域广、涉及农户多,全市有30万人在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与食用菌关联的产业。该市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各类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食用菌经销大户,全市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
整合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州市原有的10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多是从作坊式生产、家族化经营转变而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一遇市场波动,为争夺客户就争相杀价,综合实力难以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2007年引进黄石劲酒集团在随州投资1亿元,联合中兴、裕国、联丰三家企业骨干,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加工出口1003万美元,创随州地区单月过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历史最高纪录。
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
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25~30%出口,出口值约占总产值一半。出口形势的好坏,对随州食用菌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两年来,随着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对我国食用菌出口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面对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退税下降等新情况,该市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迅速采取过硬措施,狠抓标准化生产,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安全达标。有效应对市场新变化,坚持不懈开拓大市场,保持了食用菌出口创汇的强势增长。
近两年来,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的地区不断扩展,现已出口到欧美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企业不断增多,食用菌自营出口的乡镇已增加到13个,出口企业32家;出口价格稳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价平均每吨达1150美元以上,增长15%左右。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