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骨干、优秀学科带头人,还需要复合型杰出管理人才、优秀企业家共同组成人才梯队。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生物产业拥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较少,产业规模偏小,研发投入偏低,共享机制欠缺,人才配置失衡等问题和制约因素,如何有效破题、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跨越?日前,记者采访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和有关部门。
目前,在生物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建有年产1万吨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大豆蛋白肽企业,亚洲最大的中药粉针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动物疫苗生产基地等一批具有辐射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哈兽研、哈药生物疫苗公司等几家企业已经排名全国前10名。今年2月,哈尔滨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还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认定。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长青介绍,微生物所用基因工程手段研究食用菌菌种选育、保藏、驯化技术,已有十几个品种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当家品种“黑29”菌种已成为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的首选品种,并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大面积推广,并辐射到华北、新疆等地区,成为黑木耳产区的主栽品种。目前栽培量在3亿袋左右,累计为农民创经济效益20亿元。该所还与省科学院、绿丰公司等多家单位以技术入股形式组建3000吨/年生产能力的菌剂厂和生产能力5000-10000吨/年生物肥厂,其生产的生物肥料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效益显著。
在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中,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早,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然而,综观国际市场,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研发的生物医药品种的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生物技术专利59%来自美国,19%来自欧洲,17%来自日本。我国除极少数生物技术药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外,其它多为仿制或跟踪国外产品。生物产业也缺乏原创技术,除生物疫苗外,大多数领域存在基础薄弱现象。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冷国庆介绍,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耗资一亿美元,甚至更多,而在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才40亿元人民币。在新药研究开发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国内新药开发进程缓慢。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规模较小等问题。冷国庆建议,“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应重点解决开发核心技术、培养专业领域人才、政策扶持等方面的问题。
冷国庆说,首先应选好产品,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肿瘤、心血管病、肝病、免疫缺陷等疾病的相关药物,研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治疗和诊断意义的新产品。
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骨干、优秀学科带头人,还需要复合型杰出管理人才、优秀企业家共同组成人才梯队。冷国庆认为,首先应建立一支教授型企业家的队伍。美国绝大多数生物高技术公司是由大学教授创办的,而他们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后和博士生,往往成为这些公司的早期骨干。同时,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他们必须将市场的需要放在首位,能够将新思想、新发明转化成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意识和团队精神。第三,要有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头脑,熟悉科技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美国有不少生物高技术公司的行政主管,由创办的大学教授担任,他们既懂生物科技又有一定的领导经验,而他们在科学界的威望,也有助于集资。
同时,建议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与引导。一方面可以减轻各企业在起步阶段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入风险投资,为企业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与壮大。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加快扶持,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政府在科技扶持资金的使用上要集中,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黑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加强科技合作招商引企的力度,依托的生物资源优势,吸引省外、国外生物技术企业来设立分公司或创建产业基地。通过技术、产品、人才、管理、资本的导入,实现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省科技厅将会同专家,结合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主动组织设计生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方向及主要课题,形成配套的项目和课题体系,明确重点支持计划类别,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实现科技计划的系统设计和整体部署。通过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将各部门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产学研金介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转化主体和收益主体,推动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抢占国内外生物技术创新制高点,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