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为宁夏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08-09-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宁夏五十年新形象展示
     
      本网讯: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原州区农民刘凤霞原来拿锄头挣钱的手,如今轻点鼠标获取致富信息,互联网正在成为宁夏农民的“点金石”。

      进入2008年,宁夏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民增收好消息不断:贺兰县启动农技服务“111”工程,1名农业技术干部培训10名农民技术员,1名农民技术员带动100户农民,每个园区有1名农业技术干部;平罗信息化推进全面展开,农村信息化开花结果;自治区招募500名涉农专业毕业生加强农业服务,为农业科技提供和培训生力军型人才支持……

      小省区  科技研发助推农业发展

      宁夏农科院院长刘荣光,见面的时候感觉他这个人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荣耀光彩。2008年4月16日,宁夏首批15个授牌科技创新团队中,他们摘取三分之一。也别说,他们所研究的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特色植物品种资源开发及种苗产业化、荒漠化防治与沙旱生资源植物开发利用、优势特色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课题,都是服务宁夏地方经济,助推农业发展的好项目。

      科技人依托学科建设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团队优秀骨干,形成团队人才高地,大幅度提升科技在农业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宁夏科技大会提出的三大自主创新工程之一。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小省区,宁夏在新世纪之初作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作为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少数民族地区,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地位、加大面向农业的科技投入,成为提升宁夏整体实力的必然选择。

      宁夏人品尝过科技兴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享受。27年前,育种专家裘志新培育出“宁春4号”小麦,不仅成为宁夏灌区小麦一号品种,而且,东至内蒙古赤峰,西到新疆伊犁,南迄广西北流,广为种植,至今没有更新品种、久种不衰。全国累计种植“宁春4号”1.1亿亩,以每亩每年增产50公斤计算,能产55亿公斤;一公斤按1元钱计算,这个品种共创造产值55亿元。到现在,“宁春4号”还是我国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之一;国内外仍把“宁春4号”作为好的品种资源进行利用。宁夏人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

      跨越式发展的宁夏,以小省区也立志高科技的气魄,从科技兴农做起,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支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2007年,宁夏林业研究所获准组建“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成为“国家种苗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宁夏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零的突破,创造了全国农口首家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企业的先例。

      科技特派员  宁夏农业跨越式发展的轻骑兵

      5月的宁夏,科技特派员的身影活跃在农忙季节的田间地头。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白寺滩村九队的设施葡萄大棚里,来自山东寿光的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刘世杰在给农户讲授着果树后期管理技术。像这样的专家,吴忠市利通区科技局从山东请来了7位,他们分别在设施农业集中的村、队深入农户、走进田园,科技特派员像活跃在宁夏广袤大地山川的轻骑兵,给科技兴农、农民增收带来希望。

      多风少雨,地处干旱地带的革命老区盐池,半地下式全钢架节水日光温室建起了1600多座,科技特派员郭建华在这里改写了贫困山区冬天不能生产黄瓜、甜瓜、西红柿的历史,2007年,庄户人家靠大棚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元以上,科技帮扶使一方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

      科技特派员在宁夏各地显身手,农业科技服务110在19个县(市)、76个乡镇建立服务机构;贺兰县三分之二农业科技人员重心下移,实现技术人员“下基层、入农户、教技术、办实事”,一批批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走出去、请进来,一个个农技能手、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等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农民增收  “抱着‘科经’揽‘金子’”

      青铜峡市瞿敬镇农民从地里“刨金”,靠设施农业、科学养殖和种植,农民人均收入5085元,成为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最高、青铜峡最富的乡镇。镇党委书记赵福将这一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农民学会了抱着‘科经’揽‘金子’!”

      瞿敬镇蒋顶村,62岁的董永录置身一座温棚内正忙着采摘辣椒。老董一家有14个温棚用来种各种蔬菜。望着老董那一手老茧和满脸皱纹,想象不出这位辣椒种植大户还是一个科技种植能手:“咱村不仅年轻人参加科技培训的积极性高,就连我们这些老年人也都不甘落后。”记者看到,村里千亩食用菌示范日光温棚中,菇菜轮作、菇菜立体套种、地载双孢菇、菇虫复合种植等多种模式种植的食用菌长势正旺。老董高兴地说:“跟着专家种蘑菇,就像温棚载了‘摇钱树’!”

      科学种植食用菌给宁南山区彭阳农民增收带来的好处,更是让那里的农民乐得合不拢嘴。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星火科技的菌草种植菇类在这里大面积推广应用,“菌草扶贫”使彭阳成为宁夏最大菌草生产基地,“宁夏鲜菇”的响亮品牌传遍华东、华南、华北、西南、西北十几个大中城市,种植菌草的农民搭上菌草技术之车,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科技在宁南西吉给这里的农民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大力开发马铃薯产业,西吉县2003年兴建了马铃薯高科技示范园区,从此,马铃薯优良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高产栽培、保险贮藏等难关一个又一个被科研人员攻破。充分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品牌,西吉县将马铃薯确定为支柱产业扶持和加快发展,马铃薯种植和淀粉加工等产业链不断延伸,当地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周志忠)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