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第一次种菇,广元农民赵强就赔光了老本。但他没有气馁,在摸索与创新中,开始了二次创业———依靠科技发展香菇。
他不仅实现了小康梦,还带动10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致富路,因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香菇王”。
不惧失败挖到第一桶金
因家庭贫困,赵强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但他并未消沉。在广泛收集、比较了各种致富信息后,赵强决定到南充学习食用菌袋料种植技术。学艺归来,赵强第一次试种了5000袋平菇,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结果把老本都赔光了。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开始二次创业。
这一次,他总结了上次经验,从本地土产香菇做起,改袋料平菇为袋料香菇种植。在赵强的精心管理下,当年就初见成效净赚4000余元。接下来,赵强认真总结每一个生产环节,融合本地土法种植经验,完善种植技术,对备料、装袋、接种、进棚等生产环节和栽培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袋料香菇生产技术。
不断创新做大香菇产业
看到自己的香菇越种越好,赵强在高兴之余,却并不满足。他意识到出路在于做精技术、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于是,他从三方面入手,做大香菇产业:一是打造品牌,提质增效。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后,赵强确立了一批优质主栽品种,并对袋料配方进行优选,规范了生产程序,实行标准化生产。这样产出的香菇不仅柄短、肉厚,菇形完整,而且口感、色泽好。
二是节本降耗,技改增效。经过实践,他总结出了食用菌袋料种植省工、省时、省钱的五大改进技术:一改小灶为大灶,由原来的能容纳500袋左右的小灶改为容纳料袋2000袋的大灶。二改小袋为大袋,改原来的15×55型的小袋为17×55型的大袋,既减少料袋用量,又加快装袋进程。三改套袋封口为矿蜡封口,每个料袋可节省1个套袋的成本。四改接种箱接种为大棚接种,原来5个人4天的工作现在5人只需4小时,减少了工序,提高了效率。五改半地下覆土栽培为地下地上立体栽培,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占地面积,节省租地资金。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创新,每袋可节约成本0.3元左右,同时使食用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是规模生产,扩量增效。在成功地实施技术改进后,赵强扩大了生产规模,2002年达到4.5万袋,2003年达到了6万袋。
2003年,赵强种植香菇的年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并在农贸市场购门面三间,搞商贸和香菇营销,成为了羊木镇名副其实的“香菇王”。随后,他又在广元市建立了8个固定鲜销点,并将鲜销市场逐步延伸到旺苍、巴中、南充等地,在成都、福建等地也建立了稳定的干品交易网点,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香菇销售市场的空间。
不言满足带动乡亲致富
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致富,在赵强的倡导下,羊木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对会员实行包技术指导、包菌种供应、包产品回收的三包承诺责任制,共为菇农节约开支达12万左右,袋料香菇生产也由过去的40万袋增加到了86万袋。同时,赵强还自己出资添置了一套食用菌加工设备,有效地解决了食用菌鲜销问题,并实行分级分类包装销售,打造羊木香菇品牌。
目前,在协会的带动下,羊木镇及周边乡镇袋料食用菌规模迅速上升到350万袋,基本上形成了协会连农户、农户建产业的产业链。
编辑:碣石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