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一个合作社,成就一个红菇村

    发布时间:2009-02-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月24日,大田县东风农场盂坂村村民苏顺文将家中剩下的5公斤红菇卖给了福州客商,每公斤1200元,这样,家中的红菇全部销售完了。他高兴地说:“去年是红菇生长的小年份,虽然村里红菇产量不高,但在合作社的牵线下,许多客商纷纷前来收购,红菇的价格上涨了100多元呢!”
      苏顺文还参股种植巴西菇,预计红利收入三五千元;另有工资,苏顺文夫妇俩可领到7000多元。他说:“以前,合作社没成立,我每年的红菇收成也从没超过5000元的,更谈不上有工资、红利收入了。”

      其实,像苏顺文这样,因为合作社效应收入猛增的还有很多。

      在大田县200多个村庄里,能产出红菇的村子屈指可数。盂坂出产红菇历史悠久,自南宋以来,便有出产红菇的记载。早在千年之前,盂坂人先祖迁居至现在的盂坂村,在盛产红菇的这座山上,重视植树护林,给盂坂后代百姓留下宝贵的“金山”。一公斤售价约千元的红菇,是山珍中的山珍。一年中,红菇只能在处暑节气之后的一个月内长出。而盂坂村产红菇林区多达2600多亩,为县里之最。为了做好分配,顾及全村群众的利益,盂坂村以前将2600多亩山场均分给全村33户村民,由每户村民自行管理、采摘、收益。然而,这一均分的模式,却未能保护好村民利益。主要是因为各家劳力不均、管理水平不齐等,尤其是红菇生产时节,村民各自为政,护菇力量分散,时常有外村人偷采,全村年产红菇仅200多公斤,每年被盗走及破坏的红菇有100多公斤。

      盂坂村红菇面积多,但出产却少,如何解开这个结?

      合作社应运而生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当年7月29日,盂坂村村民自发组建大田县东风天然菌业合作社。从此,村民们在管护、分配红菇上有了个规范的“家”。合作社董事长苏光地回忆说,当时,合作社方案一出,很快就获得村民们的认可,全村近200户全部入社。

      有了合作社,产菇林区管护、采摘等管理便有章可循。村里加强林区管护,每年组织村民清山,以提高红菇产量;为了防止林区失火,开了一条5公里多的防火路;成立护林队,由全体村民投票选出6位村民为护林队员。村里每年对护林员进行一次投票,选出村民满意的对象;平日,村民可以随时上山抽查护林队员的工作,发现护林不到位,便会对其批评,甚至清退。去年,就有2名护林员因工作马虎被清退。

      同时,菌业合作社还建立相应的财务、勤务等制度,护林员、清山、采菇、烤菇等各道工序均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全社每年发放给社员的各项工资达30余万元。扣除工资、原材料等成本后,余下的钱款、红菇由全体社员均分。

      合作社成立前,由于采收的红菇不分大小,自然产值就不高。合作社成立后,采摘的红菇均按一定的尺寸算酬,不采幼菇,大小相近,不但产量高,而且均衡美观,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仅合作社成立当年,全村红菇产量就达1115公斤,产值70多万元,户均得利2万元。合作社成立后,护林、护菇、采菇、烤菇,道道工序得到保障,盂坂村的红菇品质、产量均很稳定,成了县里有名的红菇村。

      就拿红菇采摘来说,采摘红菇的那20多天,全村村民上山,分成三组,吃住在山上,分工明确,护菇、采菇、烤菇均责任到人。由于红菇市场行情逐年上涨,采收到一朵红菇价值就10多元,为了防止村外人员入山偷菇,村里护菇人员多达百人;采菇大多由妇女负责,社员苏顺玉说,有些产菇集中区,多得只能以脚尖着地,大家都会小心翼翼地移动着采摘,10平方米左右的地盘,可采到一大篮子的红菇;烤菇高手苏承笃、苏祥树、陈乘焕等人,则分配到各组,负责烤菇。

      为了解决红菇销路,苏光地在县城开了一家农副产品专卖店,每年帮助村里销售红菇三四百公斤,是村里红菇销售大户。

      孕育爱林情结

      合作社成立后,科学管理和精心经营红菇,给盂坂人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让盂坂人更加爱护祖先留下的“金山”。盂坂人也渐渐悟出了爱山护林之道——只要对山林多一分爱护,山林就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身处群山、密林间的盂坂人,很少使用柴火做饭。合作社成立后,全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就是烤红菇时必用的木炭,村民也是跑到外地收购,舍不得砍掉自己村里山上的一根杂木来做炭。合作社护林队队长苏顺瑜说,护林7年了,从没发现过有本村村民砍过一棵树。

      盂坂人明白一个理——满山尽是阔叶树,是生长红菇的好地方,砍了一根杂木,就可能减少了一个生长红菇的好地方,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因而,每逢山上有杂木被风吹倒,没有一个村民会擅自将其取回家,而是由村里召集全体村民开会,表决这些烂木该如何处理。

      苏光地满怀信心地说,三五年后,他们有信心将红菇产量提高到1500公斤,加上即将发展起来的各类菌业,这座祖宗留下来的山,将变成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

      菇业富了盂坂人

      由于红菇产菇时间短,仅20来天,而村民发展其他项目少,2600多亩林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合作社一成立,苏光地等人就马上在林区边上试验培育凤尾菇、杏鲍菇、香菇等菌种,如今,先后培育出凤尾菇等菌种。2008年8月,社员们一采摘完红菇便马上开始在林区里种起了双环蘑菇,县里农业局食用菌中心的专家也经常上山指导,自去年11月上旬长菇以来,产菇已有5万多公斤,产值近20万元。

      合作社发展特色菌业,苏顺文、苏顺玉等社员不再外出打工了,去年下半年,仅在菌业种植上,不少社员就领取了四五千元的工资,到了今年5月还可再领取一笔分红,外加红菇的收成,社员每年的收入将十分可观。大家都说,要安心在村里发展菌业。苏光地说,其实,随着特色菌业的不断发展,社员们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外出了。

      在发展综合菌业上,苏光地说,以后要边试验,边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林区生长的菌种,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菌业,让合作社产生更大效益,让社员走上增收大道。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