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小蘑菇里面的财富秘密

    发布时间:2009-03-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09年3月5日,在广东省汕头市的蔬菜批发市场上,秀珍菇的价格比前两天翻了一番,因为这里的秀珍菇主要来自福建省漳州市,这个时侯那里种菇的农民刚出完一批菇,正在给菇棚消毒,准备重新进菌包,下一批菇大规模上市至少还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蔬菜批发商李俊伟:一天没有的话,顾客来找,一天有的话太多,那就比较麻烦卖,这样的情况就比较难搞,天天有最好了。
      汕头市场上秀珍菇销售量,每天在1、2万公斤左右是理想状态,但是今天来到这里的菇还不到6000公斤,这可乐坏了当地的种菇大户潘盛迎,他看到汕头市场秀珍菇非常紧缺,就把供货量增加了两三成,占到了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3000公斤秀珍菇转眼就被抢购一空了。
      潘盛迎:今天卖到6.2、6.3 、6元一斤。今天过来的菇,你们看这些一下子全部被人家订购走了。
      李俊伟:他这几年就比较多,多了还没有福建多,最主要的就是说,福建少的时候他也有,福建多的时候他也有。
      潘盛迎的秀珍菇尽管量不大,但是在销售淡季也能保证市场供应,这不仅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使他成了汕头市场蔬菜批发商们最稳定的客户。
      潘盛迎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他的菇场离汕头也就30分钟的车程,当我们问起他种秀珍菇的诀窍儿时,他却把我们带到了妹夫陈建松的草菇种植场。
      潘盛迎的妹夫陈建松:我这一堆就是十几吨,我一年都要准备几百吨稻草的,四百吨。
      这些稻草经过浸泡后,加上棉籽、棉壳儿,就成了草菇的培养基。
      潘盛迎的妹夫陈建松:这一层就是稻草。
      记者:每天都怎么加?
      潘盛迎的妹夫陈建松:每天铺上这个稻草,大概这个用料要1.1万斤左右,然后这个废棉花就该在上面,起到保湿的作用,这个废棉花一天大概就是7000斤左右。
      在2003年以前,潘盛迎也有一个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的草菇场,当时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外地草菇很少进入汕头市场,他们兄弟俩一天1000公斤的产量,就占到了汕头草菇市场的95%,但是,2003年他们却遇到了原材料紧缺的问题。
      潘盛迎:当时收到福建、饶安 、饶平,我们周边的地区稻草都被我们拉过来,但是还是不够用。
      在汕头市澄海地区,水稻和棉花种的并不多,潘盛迎兄弟俩从外地购买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草菇价格又提不上去,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潘盛迎的妹夫陈建松:一天投资就8000元,如果两个场都一起生产,一个月就20几万,我们是亏不起,输不起的。  
      潘盛迎:我考虑还是应该把一半的菇场停下来
      潘盛迎想通过减少产量,来调节草菇的市场价格,但是,种了18年的草菇,突然要另寻出路,干什么好呢?
      当时潘盛迎想到了一个人——许楚彬,许楚彬也是莲华镇的种菇大户,潘盛迎找到他这来,是因为他留意到2002 年许楚彬引进了一个新品种叫秀珍菇。这种菇2001年从台湾引进到福建省,形状酷似平菇,只是小很多,而且产量也只有平菇的一半,但是它口感鲜美,所以市场价格比平菇高的多。
      汕头市莲花镇秀珍菇种植户许楚彬:收到一斤就等于3元钱,跟他卖这个菌包1.4元,1.4元成本还有1.6元利润,那我说你试一下。
      一个菌包就有1.6元的效益,听了许楚彬的介绍,潘盛迎听着心了动。
      2003年秋天,潘盛迎就从福建漳州引进了秀珍菇菌种,凭着自己多年种菇经验,尝试着做了2000袋菌包,正如许楚彬所说秀珍菇种植起来比草菇容易的多,菇卖到汕头市场6元一公斤,一年下来潘盛迎就赚了六七万元。
      现在,一到摘菇的时候,潘盛迎就特别兴奋,产量高,菇种得好,确实是件高兴的事儿。
      潘盛迎:这一车像这一车来摘,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摘菇都是好多个人,然后摘一车马上就拉走。
      第二年潘盛迎又种了两万多袋秀珍菇,他把所有的菇棚全部都种满了。秀珍菇不同于草菇,秀珍菇需要用菌包作培养基,等菌包一开袋菇就会长,潘盛迎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采2000多公斤菇,这些菇不及时采摘,就会长大、变老,影响品质和价格。
      2005年福建省漳州市的秀珍菇大规模进入汕头市场,量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1万公斤,成堆的秀珍菇放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只能低价处理。
      潘盛迎:有时候菇多的时候,3斤菇还卖不上1斤菇的价钱。
      漳州秀珍菇的大量进入,让潘盛迎有些吃不消。再这么下去一定会被挤垮。潘盛迎跟批发商李俊伟彻底长谈了一次才发现问题的关键。
      蔬菜批发商李俊伟:随着季节,随着天气的变化,秀珍菇会一下子很少,一下子很多,哪一个产区,只要是农民自发种的,都会有这种情况。
      在福建省漳州市,一年中4到6月份、8到10月份最温度最适宜秀珍菇生长,那里的农民就在清明和立秋前后分两次集中生产菌包,这样秀珍菇菇的上市时间也比较集中。一个菌包能摘七批菇,每批菇间隔10天左右,其中有四天时间菇最少,而这时候汕头市场上秀珍菇的价钱一般会在6到8元一公斤。
      潘盛迎:等到市场没菇的时候,价钱高了好几倍,后来我就想办法,为什么我们没有菇,福建也没有菇。
      潘盛迎考虑,实际上漳州的农民也就半年时间集中有菇,一年中有两个倒茬的大空档。在菇集中上市的时候,两次采摘之间还有小空档,只有抓住这些空档,才能有钱赚。这时候,陈建松根据种草菇的经验给潘盛迎提了个醒儿。
      潘盛迎的妹夫陈建松:我是这样的,今天要进16间料,这16间要轮流的,我今天这16间,然后明天就又再16 间,摘草菇也是轮流的,今天晚上就摘这16间,明天晚上还有16间可以摘。
      陈建松的草菇种植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为了便于管理,他把这些草菇分别种在300多间菇房里,16间为一单元,每天种一单元,天天都有草菇摘。经妹夫这么一提醒,潘盛迎就开始琢磨,这个办法能不能用在种秀珍菇上呢?2005年他做了一个尝试。
      潘盛迎:就是好比这边生产几万袋,然后停一段时间,再生产这边也是几万袋,再过一段时间,再生产另外一个菇棚。
      当时潘盛迎场里有15个工人,每个人一天最多能采200公斤菇,潘盛迎把日生产能力定在8000袋左右,分别种在11个菇棚里,这样两批菇衔接的高峰期每天也不过3000多公斤的产量,采摘起来比较从容。潘盛迎根据秀珍菇开袋就迅速生长的规律,让菌包分批进棚,算好时间再分批开袋,他把菇棚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保证每天都有菇摘,等市场上缺菇的时候他就大量发货,一年下来,潘盛迎就多赚了二三十万元。
      潘盛迎利用近邻汕头、广州、深圳的优势,根据行情来调配各个市场的供应量,他的秀珍菇总能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
      广州经销商肖世秋:这边产品出菇的连续性很好,一年四季可就断一两次货。
      但同样种秀珍菇,许楚彬的情况就不如潘盛迎乐观了。2003年的一场台让许楚彬多年的心血化为泡影。许楚彬以前都是自己做菌包,停产两年多,他已经没有精力再生产菌包了。2007年许楚彬找到了潘盛迎,打算从他那进6万袋菌包,恢复生产。
      潘盛迎了解许楚彬近两年的状况,同时也感激他当年的坦诚相告,就把自己种菇的诀窍告诉了许楚彬,希望他也能做到均匀上市。可2007年秀珍菇总体行情比较好,一公斤菇卖到了8元钱,许楚彬却有着自己的考虑。
      汕头市连华镇秀珍菇种植户许楚彬:反正你也是种菇,我也是种菇,如果是说,叫我不要开袋,你自己拼命的开袋,是不是,所以我就没有听他的,一下子两天就全部开袋。
      许楚彬没听劝告,6万袋菇一起开袋,一起采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长出6000多公斤菇,出菇期人手很难找,尽管许楚彬雇了20多个工人帮忙摘菇,但仍无济于事。
      汕头市连华镇秀珍菇种植户许楚彬:密密麻麻的菇基本上看不到菌包,菇发出来,两边都长满,不摘浪费掉,要摘摘不完,最后就糟蹋掉!
      那年许楚彬摘下来的菇不得不集中上市,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供货小高峰,价钱并不理想。他后悔当初没听潘盛迎的劝告,2008年许楚彬又从潘盛迎那里预定了40万袋菌包,但是这一次他严格接收潘盛迎的建议栽培,如今他的菇也上市了,尽管量远不如潘盛迎,但是也尝到了甜头。
      2009年初莲华镇又有两家种菇大户从潘盛迎这儿预定了100万袋菌包,有了许楚彬的前车之鉴,他们也都接收了潘盛迎的建议,分批生产、均匀上市。莲华镇种秀珍菇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镇政府的重视,还专门规划了食用菌种植园区。
      汕头市连华镇人民政府镇长邹培基:我们第一期就规划这个园区,一共大概是七十亩地,作为食用菌的培植地、培植区,使生产园区化;第二我们就比较重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莲华镇还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大家推选潘盛迎任理事长,看到这种发展势头,潘盛迎有些担心了。如果每个菇场都自己生产菌包,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而且时间一久难免出现无序化生产。
      潘盛迎:种秀珍菇基本上投入比较大,你们看这边是过筛机,那边是装袋机,单单这一半投入差不多就15万元,你看烟囱,单这个高炉差不多就20万,高炉就是用来消毒的。
      从2003年到现在潘盛迎已经能够成功的生产秀珍菇菌包了。目前,他已经陆续卖出了200多万袋菌包,这让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才能真正避免大家的无序竞争。
      潘盛迎:以后我自己也打算,自己的秀珍菇不种了,专门来供应菌包,这样一个单位来经营菌包就变成供应量比较均匀,出菇也是比较均匀。

    来源:cctv致富经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