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昨(28)日,天刚亮,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6组村民陈运禄和妻子已在桑园蘑菇棚里采摘了500多公斤蘑菇。他自己驾车将蘑菇一送到城里,就被蔬菜商贩一抢而光。“2009年,陈运禄采用桑枝培育各种蘑菇9万多公斤,收入45万多元,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濯水镇干部说。
打工回乡办菌场
1993年,为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陈运禄离开家人只身到沿海一带打工,先后干过钢筋工、泥瓦工等,但都没有挣到钱。后来他来到河南一家食用菌场干杂活。“我先是协助粉碎菌材、装菌材袋、给菌材消毒等,后来又跟着技术工学接菌种。”陈运禄说,在此期间,他利用工余时间,拜技术工为师,掌握了食用菌的培植技术,不久就能一个人从找菌材、粉碎菌材、装菌材袋到给菌材消毒、接菌种、大棚培育,“一套锣鼓打到底”。
1999年10月,陈运禄回到家乡,用积攒的1万余元,搭起占地1亩的大棚,办起了食用菌场。由于本地气候比河南气候不同,加上对当地菌种的性情摸不透,以致第一批菌材只长出稀少的蘑菇。“当时心里虽然很郁闷,但没有打退堂鼓。”陈运禄说,后来,经过不断摸索,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大棚面积达到了3亩,而且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
开创桑枝育菌先河
黔江这些年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陈运禄也栽植了4亩多桑园。陈运禄发现,每年冬管剪下的桑枝都被老百姓当作做饭的燃料烧掉了。每亩桑园每年要剪下1250公斤桑枝,按市场价每公斤桑枝0.3元计算,可卖375元,濯水镇有6000亩桑园,6000亩桑枝可卖225万多元。这些桑枝被烧掉,也就是每年烧掉了225万多元。于是,陈运禄生出了用桑枝作菌材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4年,陈运禄一改过去木材下脚料菌材为桑枝做菌材。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桑枝做菌材不但产菌多,而且菌的品质好。从此,他的菌材全采用桑枝。“陈运禄开了当地用桑枝做菌材的先河,还为桑农实现了增收。”镇干部说。
“我家4亩桑园的桑枝每年可剪枝5000公斤,按每公斤0.3元计算,每年我可节省购买菌材的资金1500元。”陈运禄说,自家桑园的桑枝不够用的时候,他就去买村民家的桑枝,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林下育菌成菌王
陈运禄要发展食用菌,就要占用家里的桑园,桑园一占,不但没有了蚕桑收入,而且也失去了做菌材的桑枝。于是,他把大棚搭建在桑树的行距之间,既能配置食用菌,也不影响桑树的生长,被称为一举两得的“林下经济”。
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陈运禄一手抓蚕桑,一手抓食用菌,两不误。每年蚕桑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也不断壮大。2009年,陈运禄种植木耳3000袋、平菇7万袋、榆黄菇1万袋,共生产食用菌18万斤,收入45万余元。这样,不但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还购买了私家车,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组建合作社
“居委的沙坨(小地名)有200多亩的核桃林,涉及村民168户,适合种植香菇和木耳。我打算以我的菌场为带动,实行对其他种植户发放菌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形式,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农户不但无任何风险,有可靠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增加经济收入。”近日,在濯水镇召开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上,陈运禄表示要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带动100余农户发展林下种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陈运禄说,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他将带领农户建起200亩食用菌基地,种植80万袋菌种。“这样每年需用桑枝80万公斤,桑农每年靠桑枝可增收24万元,年产食用菌80万公斤,按市场最低批发价每公斤1.25元计算,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除去陈本,年利润可达150万元以上,168户种植户的”万元增收计划“就可实现。”(记者 杨敏/文 武陵都市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