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庙宇素有巫山粮仓之称,却受困于玉米、红苕、土豆“三大坨”传统种植模式。2006年,还是庙宇镇文化服务中心职员的李尚前开始琢磨如何突破困境。经研究发现,庙宇的气候、地理条件比较适合食用菌栽培。当年,镇里将打算种菇的农户和村干部带到四川双孢菇种植大县——大邑县考察。
“大邑县的双孢菇种植大户,原来是个每天挑着箩筐走村转户收破烂的。”李尚前回来后信心倍增:“我好歹还喝过几天墨水。”当年,他注册成立了巫山县天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租赁了位于原长梁的废旧粮站,建起51个菇棚,带头种起了双孢菇。第一年,巫山遭遇百年不遇雪灾,双孢菇损失惨重;第二年,遇到毁灭性螨虫害,急白了头的李尚前仍坚信,双孢菇值得在当地发展,一定要干下去,干出名堂。
按当时的技术要求,双孢菇种植的主要材料是稻草和牛粪,在当地都是紧俏货。有时,牛粪得从内蒙古购买。“真是豆腐盘成了肉价钱。”多次请教专家,琢磨加实践,李尚前发现玉米秸秆含糖量较高,发酵后充分碾压打碎,效果不亚于稻草,于是研制出了玉米秆种菇法,“三大坨”派上了用场,并大获成功。今年,仅春菇产值就达到了50万元。
“舍得三年种,总有一年收。”李尚前随后引进农业强国荷兰的技术,购置大型机械,产业迅速壮大。现在,他的种菇规模已增加到3万余平方米,一年可采菇200余吨,产值至少在120万元左右。其中,每天采菇量达到2至4吨,高峰时一天要采摘30吨左右。
短短三年,李尚前成了远近闻名的渝东菇王,种植双孢菇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前来请教的人多了,他准备成立一个食用菌专家团,免费为村民提供科学种植方式。李尚前还有个更大的梦想:向工厂化、规模化发展。按照他的规划,也许不久,新成立的两江新区就会有一家专卖鲜菇的菇行,供应来自巫山庙宇的新鲜双孢菇。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