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福建:福州市罗源养猪村飘“菇香”

    发布时间:2010-07-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罗源县霍口乡东元亭、岐峰两个村原是当地有名的养猪村,如今已顺利完成转型,昔日的猪倌纷纷做起菇农、茶农,福州第二水源从源头上得到了保护。

        养猪曾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霍口乡东元亭、岐峰两村位于敖江支流飞水溪的上游,与晋安区日溪乡接壤,溪水直流而下5公里就是福州第二水源———北湖水库(又叫山仔水库、畲山湖),该水库目前每天约向福州市区提供30万立方米自来水,占福州总用水量近1/3,约100万人饮用来自该水库的水。

        东元亭、岐峰两村共有437户1769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村村民看到别人养猪挣了钱,纷纷仿效,在房前屋后建猪栏养猪。近年来,随着猪肉价格上涨,两村养猪规模迅速扩大,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村当起“猪倌”,两村猪栏面积迅速由起初的一两万平方米发展到近8万平方米,200多户养猪户每户养猪100头至400头不等。

        依靠养猪,每户村民每年少则收入一两万元,多则挣二三十万元。养猪业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大规模养猪带来严重污染

        养猪效益不错,但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显而易见。业内人士估算,2009年两村共出栏5万头猪,每头猪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20公斤,按照日平均存栏量2.5万头计算,每天产生污水就有500吨,每年排入我市二水源的污水就有18万多吨。养猪产生的排泄物使溪水黑如墨汁,鱼虾死绝,甚至溪里的石头都被泡成黑色,全村整年臭气熏天。“我们在这两村指导工作,从没敢在村里吃过一次饭。”一名驻村乡干部这样表示。东元亭、岐峰两村近年来还多次被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州组委会)检查组批评和媒体曝光,可谓“臭名”远扬。

        为保护福州第二水源,东元亭、岐峰两村于2000年被划为畜禽禁养区。霍口乡党委书记董志汤告诉记者,该乡于2005年、2007年、2008年对两村的养猪业开展了3次集中拆除取缔工作,因乡财政困难,难以支付赔偿金,虽然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无法做到完全拆除。此外,村民的观念一时也难以转变,他们认为养猪就是他们的“饭碗”,轻易碰不得。2008以来,由于肉价上涨,引发养猪热潮,两村又出现大规模养猪回潮现象。

        政府千方百计帮助村民转产转业

        如何做到既为上千村民“找饭碗”,又为百万市民“保水碗”?罗源县和霍口乡相关领导表示,为有效缓解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防止养猪回潮的最好办法是给予养殖户一定的过渡补贴后,让他们转产转业。

        为此,罗源县政府为两村专门制定了转产转业扶持政策,并提供资金保障,霍口乡还专门成立了岐峰、东元亭畜禽整治群众转产转业工作小组。为让村民转变观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县领导多次带队到村里调研,召开多场宣传动员大会和座谈会,和群众推心置腹座谈,挂点的县领导、分管县领导每周都安排2天以上时间来乡或进村督查畜禽养殖整治及村民转产转业问题。

        2009年10月起,霍口乡开始对两村近8万平方米猪栏进行拆除。相关领导放弃节假日,每周都来村里指导,党员干部带头拆除猪栏,政府还联系农贸市场和养殖场,帮助农民卖猪。经过8个月的努力,上月,两村最后一个猪栏拆除完毕,全村的猪也已基本卖完。

        为帮养殖户寻找新的出路。今年2月起,罗源县和霍口乡领导包车带多名群众前往江西新余、福州闽清、浙江平阳、宁德古田等地考察油茶种植、食用菌种植等。
         经考察并结合当地实际,罗源县决定扶持两村发展花菇和茶树菇种植产业。县里对两村村民发展食用菌每袋补助0.6元,由于每袋菌的成本是1.2元,村民种菇只需花一半成本。为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罗源县对两村年龄达到50周岁的女性,年龄达55周岁的男性,5年内每人每月发放政府补贴100元……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目前两村已落实120多户农户种菇,其中花菇生产50万袋,茶树菇生产150多万袋,黑木耳生产50万袋。目前,两村种菇原材料已准备就绪,生产设备已到位,菇棚、菇架建设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此外,还有的村民发展毛竹生产,有的种植乌龙茶,有的种油茶,纷纷走上发展新路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