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在西藏,有43个以上的县都有野生虫草分布,虫草成了许多虫草产地县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一些县,虫草所创造的收入甚至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怎样保护虫草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自治区及全区各级政府都做了一系列工作,虫草资源已经逐步走上可持续利用的健康发展之路。
生态恶化已影响虫草品质 3000巡山员巡山查证
嘉黎县的巴顿一家今年挖了6.8斤1300条/斤的虫草,但只能卖4.5万元/斤的价格。去年,他家挖的4.5斤虫草也卖到4.5万元/斤的价格。为什么今年他家挖的虫草价格会低于同级别的虫草呢?因为他的虫草虫体瘦、草头长。布达玛说,这说明,挖虫草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对虫草品质造成影响。
布达玛说,去年和今年的“虫草季”,整个那曲地区分别有13万人、12.5万人的虫草采集队伍,每天挥镐“战斗”在110多个虫草采集点。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乱采滥挖虫草,一些采集点已经出现产量和品质下降的趋势,分布区域也逐年缩小。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的考察队对西藏虫草产区进行考察后也发现,西藏虫草分布密集区目前的产量仅为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中,有40%的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有虫草生长了。
为了杜绝无序采挖虫草,在“虫草季”时,那曲地区由工作组、农牧、环保、公安、民兵、乡干部、村干部等组成的近3000人的巡山工作人员,每天在110多个虫草采集点巡山查证。
另外,工作组还下乡进村,与村里签订虫草采集安全责任书,向村民宣讲有关法律知识和讲解文件精神,增强了农牧民合理采集虫草和保护虫草资源的自觉性。
“虫草季”外人难以靠近 挖虫草须人手一证
记者18日在那曲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今年6月,一位上海摄影家为了拍摄一组表现虫草采挖的专题图片,到那曲托朋友找到一位虫草收购商,从虫草收购商那里借来一斤虫草,然后在这位收购商的陪同下,带上虫草收购证等各种证件,来到离那曲镇最近的一处虫草产地——古露镇。他们在当地找到村长,以每人20元/小时的价钱,雇请了当地10位村民,把自己带去的一斤虫草掩埋在已经采集过的虫草地下,模拟了虫草采集的场景。这位摄影家才最终完成了这组《挖虫草》摄影作品。
为什么这位摄影家不直接去采挖虫草的现场进行拍摄,而是拐弯抹角煞费苦心才完成这组摄影作品?那是因为那曲实施的一系列虫草资源保护措施:在每年“虫草季”时都禁止外人进入虫草采集现场;有的虫草产地甚至禁止外人进入县城,只有本地人和在当地经商人员凭身份证和能证明其在当地经商的营业执照等证件,才能顺利通过关卡。
那曲地区商务局副局长布达玛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虫草资源,防止无序采集,从2006年开始,那曲地区开始对上山挖虫草的人员发放虫草采集证。到今年,6个虫草产地县符合虫草采集条件的农牧民都已经人手一本领到虫草采集证。
出台虫草采集管理办法 虫草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布达玛说,虫草对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和其他植被等有着很强烈的依靠性。因此,草场生态的恶化,必将使虫草寄生昆虫失去丰硕的食料植物和赖以生长的天然条件,虫草的产量和品质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规范虫草采集秩序,维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2006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采集虫草应当取得采集证,实行一人一证;虫草采集人员申办虫草采集证时,还须依法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采集虫草时对草皮要随挖随填,不得使用对草原植被具有破坏性的虫草采集工具;禁止无证采集或者在禁采区采集虫草。
“虫草的采挖季节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复成长期,其采挖对草甸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有效的随挖随填措施,每采集一根虫草,至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裸露的泥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布达玛说,《办法》的颁布实施,有效规范了西藏虫草的采集行为,确保了采集期间的社会局势稳定,虫草的有序采集不断规范,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那曲地区往年在虫草采挖季节出现的虫草采集纠纷,今年没有发现一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