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4年从未间断的袋栽经历;靠袋料食用菌家庭累计纯收入20多万元,占家庭经济来源90%以上;2008年生产7000筒净收入超过4万元;家庭年人均食用菌收入达到1万元;今又发展袋料香菇1.4万筒…..。2010年7月6日,县委书记陈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国明在食用菌专业村——歇马镇刘家岭村调研时,专程来到袋栽专业户李兴旺家。看到李兴旺一家靠发展食用菌产业过上了富裕生活,陈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荆山山脉连绵起伏,沟壑纵横,顺着保宜公路羊五段俯瞰,刘家岭村零散地点缀在这群山皱褶之一隅。李兴旺的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山坳里,虽说只有40岁,他却已连续种了14年的袋料香菇。1996年,李兴旺在本镇庙坪村葛万福家,第一次接触到了先把栎木粉碎拌料,再用塑料袋包装,经高温灭菌、接种、发菌、养菌、入棚、棚内管理出菇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袋料栽培。这一技术模式与传统段木种菇相比,有生产周期短,资源利用率高,规模效益好等诸多优点。李兴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甘贫穷的李兴旺顿时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要利用自身优势,找到致富门路,改传统的段木栽培为袋料栽培是个好法子。回到家中,他立即着手准备,先备好木柴、原辅料,再借来粉碎机、搭起灭菌灶….。等到加工菌棒的那一天,他又跑了几十里山路,专门到庙坪把老葛请到家中当师傅指导生产。第一年他试种了1000筒袋料香菇,喜获成功。接种成活率高达98%;采收季节结束,仔细一算,15cm的袋子单筒平均产干菇竟达到了3两,第一次种植就获利3000多元。这让李兴旺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他对这一产业的信心。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到外地去打工,而是一门心思的在家搞袋栽,做起了香菇生产专业户。从1997年开始,无论市场行情高低,无论生产再苦再累,少则3000袋,多则上万袋,他始终坚持年年发展。多年来,他亲身经历经了袋料产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亲眼目睹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高潮与低谷,任劳任怨、从不言弃。而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李兴旺,认准了一个理儿:“海边渔民靠打渔,草原牧民靠放牧,山里农民的优势产业就是搞食用菌。”正是因为这份刚毅与执着,他脚踏实地、稳步发展,走出了一条在家创业,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李兴旺香菇种得好。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他总结了一整套种菇的技术与经验。谈到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一向性格内向的李兴旺有说不完的话题与感慨。“1997年,由于菇棚消毒杀菌不彻底,造成大面积感染杂菌而减产;1999年因蒸料不透彻,造成接种成活率低而受损;2003年越夏因气温骤然升高,忘记翻堆,一次就烧死600多袋…..;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故事赖人寻味。但我认为搞袋料没什么高难度,要的是勤快与心细,现在食用菌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谁发展谁赚钱”。细数着他多年的经历,品味着的酸甜苦辣,李兴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如今的他,已是食用菌行业的土专家。除了自己生产以外,李兴旺不忘记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每年春季,他们自发组织五、六个人,挨家挨户搞菌棒加工,技术指导,信息服务,被当地人称之为专业队。专业队除了懂专业技术,还自带专业加工机械,他们的出现,解决了广大菇农生产设备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够等难题,使食用菌产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象这样的专业队,在刘家岭村已有近十个,全歇马镇有70多个,全县有200多个。今年,刘家岭村142个农户中,发展袋料生产的有64户,全村总规模达到了30万筒,这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的。
李兴旺的香菇卖得好。他总能在起伏不定的市场中为产品找到更好的销路。1998至1999年度,全国范围爆发菇灾(市场极度疲软),干菇市场平均价只有3.8元每斤时,李兴旺靠打时间差,每斤高出别人一元钱出货,别人亏本,他还略有盈余;2000年,香菇市场紧俏时,他曾经一次以19.5元每斤的高价出售过400斤鲜香菇,创造了鲜菇最好单价的历史记录;2005年香菇市场价下滑时,他利用空间差,将鲜菇直截打入菜市场,以每斤2.5元销售,照样赚钱。从2004年开始,李兴旺每年打入菜市场的鲜菇占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价格从2.5元到3.5元不等,按照8斤鲜菇烘烤一斤干菇计算,折合成干菇就是每斤20至28元,价格不错,且省柴省力。
靠发展袋料生产,李兴旺家添置了摩托车、电冰箱、农业机械….,银行存款超过六位数。今年,李兴旺将袋栽规模扩大到了1.4万筒,预计家庭年总收入可达到10万元。明年,他计划拿出家里的积蓄,盖一幢现代农家小院。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