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外来技术适应本地水土小蘑菇大丰收日产5吨
发布时间:2011-01-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你要的四吨蘑菇已经采摘好了,晚上还是老时间来取吧。”2010年12月31日上午10点,无锡市祥云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平与买家无锡市蔬菜批发市场敲定了合作协议。接完电话的吴小平看了一眼装箱完毕的蘑菇,难掩心中喜悦。
当天,记者来到万石镇后洪村,一探吴小平这个蘑菇生产基地的究竟。“就在2010年10月份,我们公司的隧道式发酵种植双孢菇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如今作为江苏最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基地,我们已能日产蘑菇五吨。”在吴小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基地中的一间隧道。循着隧道内微弱的灯光望去,在一块大约100平方米的地面向上撑起了一个6层支架,支架的每一层上都堆满了混合土壤基质,而土壤上方则可见一棵棵已经长成型的大小蘑菇。据吴小平介绍,像这样的隧道基地共有22条,蘑菇孢子一般在1至4号隧道内发酵,而后被送往5至6号隧道进行烘焙和消毒,最后再放到其他隧道钝化40天——这样一个周期下来,蘑菇就能进入市场销售了。
“温度、湿度、亮度是蘑菇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吴小平说,“以前,受环境因素影响,蘑菇只能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期间种植,而去年底我们从荷兰引进了一整套生产技术和设备后,基地已能够进行全年作业,一年下来可进行8.5个批次的生产。”当初,吴小平把荷兰的一整套生产工艺带到了当地。但在培育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宜兴和荷兰在区域环境上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开始几个月蘑菇每天的产量仅有1吨。为此,基地工作人员开始摸索和试验,并尝试将本地的秸秆和牛粪等生产原料用于蘑菇的培育过程。2010年12月,这项从荷兰引进的蘑菇生产技术终于“适应”了水土,达到了日产5吨的规模。
眼下,这个生产基地已与无锡、常州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吴小平表示,下一步他将整合村内原有的产业链条,朝着“农作物秸秆—蘑菇基料—蘑菇—农家肥—蔬菜水果链条”的方向发展,争取实现物质在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