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张士军发展食用菌彰显人生价值
发布时间:2011-12-1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安徽省凤台县留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士军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不仅自己在创业中彰显了人生价值,还辐射、带动了270多名社员和当地农民种植食用菌,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张士军先后荣获2008至2009年度全省创业带头人、2009至2010年度淮南市创业带头人、2005至2007年度凤台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今年40岁的张士军出生于刘集乡一个农民家庭。1990年秋,张士军初中毕业后,看到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超负荷劳累,一年下来日子仍过的紧巴巴,心里十分难过。决定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创业,为家庭分担一些负担,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张士军先后贩过鸭蛋和青菜,和别人一起收过酒瓶和废品,到砖窑厂做过拉砖坯的苦力,每天挣个五、六元钱,这样几个月下来节余了几百元钱,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很值得。
“如果不掌握一技之长,只靠干杂活、出苦力,将来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张士军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边学边干,逐渐养成了读书看报和汲取各方面知识的习惯,极力从社会信息方面多学点东西来充实提高自己。1991年春,他从订阅的《农村百事通》杂志上看到外地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锯屑、棉籽壳等废品做原料,种植食用菌,且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于是萌生了种植食用菌增收致富的想法。说干就干,张士军拿出积攒的100多元钱,邮寄给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购买有关资料和菌种,同时在自家的小草房里如痴如醉地搞起了蘑菇栽培试验。由于经验不足,张士军前两批种植试验都失败了。想到自己付出不但分文未赚还赔上了本钱,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和邻居的嘲笑,张士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时,张士军的耳边回荡起老师教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他倔强地挺起脊梁,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创业富民的人生目标。
1991年春节刚过,张士军向同学借了300元钱作为路费,只身一人到山东省曹县袁辛楼乡“富民”食用菌厂打工。为了能更快、更多、更熟练地学习和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不向场里讨要工资和报酬;只要求解决食宿问题。在半年多的学习时间里,张士军走遍了场里的各个生产实验基地,参与了各类真菌培养现场学习操作和实践,他不耻下问,不畏难题,记录了数以万字的笔记,很快掌握了食用菌种植和管理的先进技术。半年后,张士军从山东回到家乡,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利用家里废弃的稻草,到县城买了30公斤过磷酸钙和30公斤石灰粉,在自家的小园地里搭起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塑料大棚,种植当年比较畅销的平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管理,张士军的平菇长得又肥又壮,当年除去生产成本,还收入了1000多元。有了第一年的经验,1992年张士军把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大到750平方米,年收入3多万元。令广大乡邻刮目相看。
为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08年底,张士军倡导组建了凤台县留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机制,为社员免费提供学习材料和试验菌种,同时代销和包销他们的产品,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积极种植生产食用菌的热潮。
在留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经过20年的滚动发展,目前刘集乡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260亩。提供就业岗位68人。合作社拥有占地60亩的塑料大棚栽培区、菌种繁育区、高压锅炉房、接种室、培养室、灭菌室、配料室、冷藏室、原料仓库废料处理场各一处;同时配备运输车辆10余部,年销收入370.6万元,纯利润175万元。食用菌品种扩大到平菇、金针菇、毛木耳、香菇、黑木耳、鸡腿菇、双苞菇、猴头菇等十余个。产品打入县内外农贸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
面对“十二五”发展新目标,张士军表示将积极引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力争一至两年内在现有基础上,把食用菌扩大到130亩,同时延长产业链,在食用菌深加工上作文章。实现年经济效益700万元,打造皖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