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4日下午,记者来到安陆市木梓乡曾毛村的一片岗地上,只见100多个蘑菇棚映入眼帘。走进菇棚里,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菇床上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蘑菇云”,大的有鸡蛋大小,圆溜溜的似雪球。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双孢菇,一筐筐鲜嫩的双孢菇随即被送往不远处的加工厂。
人称“蘑菇书记”的吴以国中等个子,脸庞黝黑,正指挥大伙采菇。现年40岁的吴以国曾在宁波干过7年的化妆品代理商,掘到了“第一桶金”。2008年秋,他回村租赁村民10多亩地种起了双孢菇,两年后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书。
“这片50亩的高岗地只能种旱作物,去年我以每亩7500元的价格,与27户村民签订了17年的流转合同。”朴实中透着精明的吴以国介绍,“这50亩土地的流转费一次性给农户结清了,大棚租赁给村民种植,我只负责回收产品。”
吴以国告诉记者,一个大棚有110平方米,每个大棚产菇1500斤,一个大棚收入4500元不在话下。这两年双孢菇行情好,刚采摘的鲜菇每斤可卖8元,建一个大棚除去薄膜、稻草、尿素、菌苗等近2000元投入外,可纯赚2000多元。
“双孢菇每年10月下菌种,可采收到次年5月。现在已近采收尾期,采菇后还可种一季旱庄稼。”他透露,最初几年种双孢菇他采用的是地栽模式,地栽菇受气温、光照影响较大,而建大棚1平方米可比地栽产量多1.5倍。
离基地100多米远的一座大厂房,就是2009年吴以国投资200万元建起的盐渍菇加工厂。“加工厂建有4个杀菌锅,每天可加工6万斤双孢菇,共建有22个储藏池,每个池子可装8吨。”带领我们走进加工厂内,吴以国指着一口口水泥池说,双孢菇经过采集——整理——清洗——杀青——冷却——盐渍(两次),存放3年不成问题。这几年每年外销盐渍菇都在8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
去年底,安陆科技局、微生物研究所联手曾毛村打造食用菌科技产业园,计划占地面积1000亩,首期工程包括核心功能区和产业开发区,主要从事食用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是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产业园。
“食用菌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好,我计划用两三年时间建成一个蘑菇庄园。”吴以国满怀信心地说。(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程荣东 雷年华)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