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北沟村是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的一个托管村。镇里的领导积极帮着村民谋发展大计,想致富高招。北沟村可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概括,全村248户人家,拥有的农田却很少。多年来,村民的传统项目之一是种植木耳。因为这里山多林密积温低,更因为空气清新,水源没有污染,所以生长出来的木耳,品质非常好。但是,过去是小户分散种植,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在温饱线上。当然,村民们也知道“规模出效应”的道理,但苦于拿不出大笔资金前期投入。阜宁镇领导得知村民的难心事后,积极协调绥芬河市农村信用联社,今年初,为北沟村的耳农们一下子解决了150万元贷款难题。有了资金的保障,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扩大了地栽木耳的种植面积。
还没进村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除了美好的自然景观,就是大片整齐排列的地栽木耳和地里忙碌的人们。一进村,眉梢上挂满喜悦的村委会主任冯百吉,便掏出小本子算了一笔账。今年,全村共种植木耳450万袋,比去年翻了两番。今年老天爷格外照顾俺们村,别地儿下大雨,俺们这下小雨,现在地栽木耳丰收已成定局,加上今年木耳收购价比以前高了不少,估计每户耳农的收入都应该在十万元之上。“这些可多亏了阜宁镇和信用社的扶持呀!”最后,冯百吉还不忘补充了一句。
身材精瘦、皮肤黝黑的冯百吉,领着大伙先来到他自己的木耳基地。4亩多的河滩地上,冯百吉家摆放了五万七千袋菌袋。只见几十公分高的木耳菌袋上,长满了花朵般硕大喜人的黑木耳,冯百吉的家人和雇来的3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收第一茬春耳。冯百吉自豪地对记者说,俺们村的黑木耳,品质高、口感好,木耳一下来,就有人开车进村来收购了,销路一点也不愁。当然,冯百吉还是希望给自己的“靓女”找个好“婆家”,眼下正在和绥芬河市著名的木耳加工销售企业联系呢。
问到下步打算时,冯百吉又领着大伙来到不远处的双桥林场,参观了那里试点的“吊袋木耳”。直观印象,“吊袋木耳”更科学,不仅省地,而且由于隔绝污染、通风便利,木耳的品质更好,据说销售价格是地栽木耳的两倍。老冯说,他们下一步就要上“吊袋木耳”项目,因为是在棚室内生产的,秋耳的生长期还能延长不少,产量和收入也就会增加更多。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