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关于食用菌主产地--双孢蘑菇之乡的生产现状、思考与产业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2-08-2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06年11月,中国食用菌协会举办的“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现场会在武汉市新洲区召开,此次会上,新洲区徐古镇被授予“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的称号。2011年新洲区徐古镇双孢菇产业被列为武汉东部生态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摸清双孢菇的生产现状,近期我们深入到徐古镇,对张湾、孙咀、周山、许易、周湾、茅岗、龙岩、富山等8村的双孢菇生产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下基地、进菇棚,与村组干部、菇农座谈,论产出与效益,谈经验与失误,问困难与对策,了解到当前双孢菇生产基本现状,掌握了当前双孢菇产业的动态与动向,并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旨在为当前的双孢菇产区的生产实践提供帮助。
        一、双孢菇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仍未走出谷底。据调查,徐古镇双孢菇种植面积自2008年后下滑,2011年度双孢菇的种植面积仍无反弹迹象,全镇双孢菇种植菇棚数为1320个左右,种植面积约为103万平方米。规模小且分散,菇棚在20个以上的村数不多。
    2.单产仍处于低位水平。据调查摸底,2011年度双孢菇鲜菇单产仍处于低位水平,平均单产为6.2公斤/m2,同比上年基本持平,单产超过9斤/m2的种植户较少。据种植户反映,2011年度冬菇单产基本相同,但春菇产量相差悬殊较大,部分管理精细、后劲足且“发菌水”打得早的菇棚,春菇单产达2.5公斤/ m2 以上,反之,春菇单产较低。2011年度双孢菇平均单产处于低产年份之一。
    3.鲜菇平均价格下行。根据系统跟踪调查,2011年度双孢菇市场是比较混乱的一年,菇价不稳定,先高后低,低后又高。鲜菇开秤价每斤3.00元左右,11月中下旬集中上市时每斤1.20-2.50元,越冬菇与春菇价格又回归到3.00元/斤。2011年双孢菇鲜菇(菜菇)销售约占15%,加工菇(盐水菇)销售约占85%,菜菇价格比盐水菇均价高0.30-0.50元/斤。菜菇价格相对稳定,盐水菇价格上下变幅大。通过冬菇、春菇与菜菇、盐水菇综合计算,2011年双孢菇平均价格为2.76元/斤,同比2010年度的3.75元/斤和2009年度的3.00元/斤,分别低0.99元/斤和0.24元/斤。2011年度的菇价下滑与生产成本上涨形成明显的反差,将无疑给2012年的双孢菇生产带来困难与阻力。
     4.种菇比较效益显低。2011年度是双孢菇种植效益下滑的一年。据张湾村调查,该村13个菇棚(房),平均纯收入1.75万元,同比上年的2.72万元,减少0.97万元。据孙咀、周山、许易、周湾、茅岗等村摸底,一般种植户棚棚有效益,户户有纯收,但单个菇棚(1000m2)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的少见。可见,在2011年度,单产不高与菇价下滑的双重作用,将双孢菇的生产效益空间压缩在一个较小的区段。在种植双孢菇效益下滑的同一时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增速加快,在昔日双孢菇种植基地的许易、周山、周湾、张湾等村,中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风靡一时,就是打小工一年也能拿回2-3万元,不少60岁左右的种田老汉出外做季节短工,每天也能挣150元。菇农通过简单的算账,认为种菇不划算:一是算比较效益账,10年前种一个菇棚可以赚1.5-2.0万元,现在也只能赚到2万元,此2万,非彼2万,今比昔,比较效益低;二是算资金回报率的账,种菇年投入1.5万元以上,纯收也只有1.5-2.0万元,不如分文不花去打工,也能赚到1-2万元;算劳力投入账,种菇棚一个,辛苦操劳一家,夏秋冬春一个来回,收入就1.5-2.0万元,不如一个人外出打工,更不如夫妇双双都打工。可谓:打工无本,挣钱有路,收入不菲,风险全无。看来双孢菇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已到了非改革和调整不可的地步。
        二、双孢菇单产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1.生产投料不足不优,高产基础不牢固。近几年来,因生产原料、肥料价格不断上涨,我地有部分种菇户不愿投入、不敢投入或无资金投入,盲目减少投料,使争创高产缺乏必要物质基础。据调查,不少村部分种植户,稻草投料每平米不足30斤,料床料薄料少;还有部分种植户投肥根本不用饼肥,随意减少粪肥或根本不用粪(牛粪),致使菌床无后劲,菌丝早衰老化严重,是“冬菇增产不多、春菇减产不少”的根本原因所在。
    2.培养料制作不良,高产营养不充足。双孢菇是草腐菌物,其生长发育的营养,全靠人工制作的培养料来提供。培养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营养的吸收利用程度和病虫发生的状况。我地在制作培养料时,由于是高温作业和强体力劳动,很难保证质量,在外发酵工艺环节,存在稻草预湿不够、用肥不匀、喷水不当和翻堆时间不确定、翻堆方式粗放、草料进棚上架无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的普遍现象;在内发酵工艺环节,存在升温过高或过低、控温时间或长、或短的现象。尤为关键的环节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巴氏消毒采用传统的干升温方式,菇棚培养料升温极度不均,水份散失严重,不利益菌的繁殖和游离氨的分解释放,为菌丝正常生育与高产生产埋下了隐患。
     3.关键技术管理失当,高产措施不到位。双孢菇生产在播前抖料、发菌管理、菌床覆土和出菇管理四大环节,科学规范操作与否对形成高产稳产影响极大。我地在播前抖料环节,多以雇工操作为主,高温和高空作业,大多数雇工,责任意识不强,在操作时,求快不求好,贪轻不拈重,简省工序,操作失范;在覆土过程中,操作随意,极度粗放,造成菌丝发育不良,生长环境不优,幼菇蕾生育受阻,严重影响了双孢菇的高产稳产。
    4.环境气候条件不佳,高产制约因素多。农业栽培双孢菇,其菌丝、子实体生育须臾离不开适宜的温、湿度和通风换气条件。2011年秋季我地气温偏高有利于菌丝的发育,但亦有利于疣孢霉病和螨虫的发生,周山、张湾、孙咀等村病害、虫害和菌害不同程度发生,给双孢菇高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11-2012年度是我地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早春升温慢,春菇管理期推迟,有效生产期缩短15天左右。加之,空气干燥,在具备温度条件时又常处于不适宜的湿度条件(空气相对湿度50%),不利于菌丝纽结与幼菇蕾生育,影响了春菇高产的发挥。
        三、对当前双孢菇生产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徐古双孢菇产业发轫于上世纪末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浪潮中,1997年从福建引进种植技术开始试种1.3万平方米,1998年号召干部入股、群众参与示范种植2.5万平方米,1999年举全镇之力,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种植面积达100万平方米。2004年由徐古镇一地种植发展到以徐古镇为核心向两翼呈扇形向区东部多街镇辐射,全区双孢菇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形成了双孢菇产业的大面积板块和大品牌效应,2006年11月徐古镇获得了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的“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的荣誉称号。但是,随着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创业发生了急剧变化,大批农村劳力向城镇转移,同时生产原料、劳动力工价的飞涨,农业高成本时代来临,加之双孢菇产品的外向度大,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的风险性加剧,致使双孢菇产业内部产生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产业不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发酵,双孢菇生产面临着生死考验。徐古镇“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的旗帜能打多久?新洲区双孢菇产业的路在何方?这些问号已严肃地摆在徐古基层干部群众面前,也摆在长期致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面前,通过几天的调查,我们梳理出以下几对关系并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以期对破解当前双孢菇生产困境与产业发展的难题有所帮助。
    1.产业低迷与思路清晰。当前双孢菇产业不容乐观,市场低谷,菇价低位,双孢蘑菇之乡农民有悲观失望的,基层干部有思想动摇的,“停摆放弃论”、“自生自灭放任论”等等想法不同程度表现。在此时刻,我们要思路清晰,强化认识:双孢菇及食用菌产品是“可食、可药、可补,周身是宝”的健康营养食品,双孢菇及食用菌产业是废物利用的生态产业,发展这个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当今食物短缺、健康水平下降和环境恶化的全球三大问题,从长远和大范围看,这个产业前景广阔,生机无限。从生态平衡来看,在自然界中,菌物生产、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存在三足鼎立之势,而具有真核的多细胞的“菌物界”,其降解并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生长发育的速度快,在物质转化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菌物生产在三者中起着综合利用的纽带作用。利用其生态功能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今天的双孢菇生产遭遇滑铁卢不是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刘易斯转折点”阵痛前,双孢菇价格与价值脱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脱钩,导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现象是一时的。而“两型社会”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一荤一素一菇”的科学膳食理念正在引领潮流,现代都市农业与生态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双孢菇产品的消费需求将由小变大。因此,只要社会需要与人们需求不会终结,双孢菇生产永远不会谢幕。
    2.农业栽培与工业生产。食用菌的农业栽培是人们依靠自然气候和有限的设施进行传统的季节性生产。资金投入少,劳动投工多,生产效率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食用菌产业调整在即,工厂化生产如异军突起。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属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偶合的产业,因而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捷足先登,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白灵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受投入资金、设施装备以及品种特性影响,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技术仍未十分成熟。当前,我地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势在必行,但必须厘清农业栽培与工业生产的关系,二者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用工业化生产一统天下,我们的财力与资本不堪重负;用封闭的观念拒绝工业化浪潮,我们的产业发展将落伍于时代。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实行双轮驱动,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实行农业栽培与工业生产兼容,季节生产与周年生产配套,木腐菌品种与草腐菌品种结合,促进我区双孢菇生产与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3 .捉摸市长与研究市场。在发展双孢菇产业中,市长与市场都十分重要,市长(包括市、区各级领导,下同)的肯定与支持是一种外源动力,驾驭、占领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市长及政策的支持不会是无限度的,而长盛不衰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产业发展的长久活力。市长与政策的作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建成一个园区,而不注重市场竞争力博弈的生产与经营,其园区功能不能发挥,这样的园区也不会长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近几年来,为了促进种满种足,徐古镇对种植菇农进行了生产补助,但种植户最盼望的还是市场好、菇价高。市场不好,补助有如雪中送炭炭嫌少;菇价高扬,好比年成好不怕麻雀弹。市场失守是双孢菇生产的大忌。2011年10月/下旬-11月我地气温偏高,双孢菇大批集中上市,福建菇商在收购盐水菇时乘机统一压价,一天之内陡然降价1.00元/斤,最低价位竟低至1.20元/斤,鲜菇在高温下非卖不可,否则产品变废品,营养蘑菇价格不如白菜价格,令菇农愤慨而又无奈。今年春菇,我地鲜菇价比网上购价也低0.80元/斤。别人占领了你的市场,等于你就要割地称臣。你不能主导市场,你的生产盈亏平衡点就不得不交别人来决定。市场的魔力就在于此。
    4.生产给钱与服务给力。双孢菇生产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前、产中、产后涉及环节多,要求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后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服务给力与生产给钱都可以发挥作用,但各级政府、基层组织、业务部门、专业合作组织等,及时地提供生产用水用电、优质原料,优良菌种、产销信息、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公平交易、冷藏加工、流通运销等产、供、销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系列优质服务,比单一、有限的补贴更能促进产业的发展。短视行为和碎片化服务不利于双孢菇生产和产业的长久发展;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视而不见,得不到及时解决,或互相踢皮球,最后滚成雪球,致使积重难返,也会阻滞生产顺利进行和产业稳定发展。
    5.品牌提升与科技创新。我地食用菌产业的品牌是“徐古蘑菇”与“徐古双孢蘑菇基地”,如何提升这个品牌?如果还是传统的种植方式,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几公斤的单产水平,普通的质量标准,根本谈不上什么品牌的提升。提升品牌既不是胡乱洗牌和草率出牌,就是要突出双孢菇这个特色品种,坚持科技创新,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革,提高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双孢菇产品不同用途的菌株更丰富,种植过程更省力和经济,单位面积产量更高,产品质量占绿色标准比例更多。通过引进优良新菌株,引进新工艺机械设备,引进与培养人才团队,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含量,打造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四、双孢菇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建议
    徐古镇已试种、示范、推广双孢菇十五年,已形成了丰富种植技术经验,打造了有知名度的品牌。放弃双孢菇产业,放任双孢菇生产倒退,是不符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形势,也是有悖于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为此,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不因产业存在困难就打退堂鼓,而应克难奋进吹响集结号,团结一心,调整发展维度,重整旗鼓发展双孢菇,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做足市场的文章。双孢菇生产区要花大力气研究市场和分析市场以期驾驭市场和占领市场。一是要建立、完善市场研究分析机制,培养自己的“市场分析师”,紧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及时为广大菇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产供信息服务;二是要培养自己的市场经营人才,从蘑菇产区的菇农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中培养经营能手,并循从“本地蘑菇经营能手→外地蘑菇经销商→出口蘑菇经销商”的培养人才路径,培养一大批市场经营人才,形成新洲→欧洲、徐古街→华尔街的市场直接通道;三是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从产前切入,从消费末端抓起,在流通环节使劲,在产品到食品之间,形成批量、有序、快捷的流通体系;四是建立产品销售市场策划与运行机制,实行运筹流通,包装产品、策划营销,刺激消费一条龙操作;五是建立现代物流网络,扩渠道、布网络、增网点,花大力气继续开展农超对接,促进双孢菇货畅其流,通过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其目标就是要较好地缓解农民“卖菇难”和“菇价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生产系上一个“安全带”,在价格和效益上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做足科技的文章。全面整合食用菌领域内部的良种繁育、栽培生产、病虫防治、机械应用,产品加工等技术整合;健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双孢菇实用新技术,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个菇农都能接受培训,让每个种菇户都能有种植技术资料,让每个生产基地都有技术人员指导;积极引进外地先进的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拼接技术短板,实施技术攻关,占领科技高地,实现双孢菇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新突破。
    3.做足服务的文章。双孢菇生产区要围绕产业特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的触角要向产业的所有环节延伸,及时地提供生产用水用电,改善生产条件;有效地提供信货服务,缓解菇农的燃眉之急;及时地提供产销信息服务,让农民主动应对市场与规避风险;全程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产品订单服务,让农民产品销售便捷和价格合理;提供保障公平交易服务,杜绝原料掺杂使假和短秤交易,打击刁难菇商、菇农和哄压菇价的现象,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确保双孢菇生产与经营在良行发展轨道上运行。
    4.做足招商的文章。引进外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是双孢菇产业发展的方向。东部沿海先进地区在食用菌领域起步早、经验多,在品种繁育、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产品销售网络上比我们捷足先登,我地应把引进食用菌外企上升到区级层面,改善软硬环境,搞好嫁接对接,确保成活壮大。力争在“十二五”引进1-2家外企、带活内企,形成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的批量化,彻底改变双孢菇传统的小生产方式格局,为实现我区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