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项举措”控制房山区食用菌面源污染
发布时间:2013-03-15
来源:房山区食用菌协会
本网讯(记者 房琳)近日,北京提出“五项举措”控制房山区食用菌面源污染。一是做好房山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农用化肥施肥量。开展村镇的整建制推进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67.43万亩,设计制定适合房山土壤的不同作物专用肥配方10个。施用配方肥面积达到19.3万亩,配方肥施用量9600吨,推广区域专用肥数量在全市占首位,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56.8吨。
二是减少农药用量,采用低毒和生物农药防治新技术。2012年至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114.7吨。大力推广高效机械及物理防治技术,免费发放喷雾机械600多台(套),害虫天敌赤眼蜂12亿头,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121吨,害虫性诱捕器3万套,防虫网和遮阳网22万平方米,色板12.5万张,精准施药量具1933套,杀虫灯244台,完成玉米螟生物防治2.3万亩,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3%以上。
三是以田园清洁—控制农药面源污染项目和北运河减少农药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项目为带动,推广物理生物控制技术、回收农药废弃包装、植保专业化防治队统防统治等,逐步实现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生物防治比例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增大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有效清洁农田、农业有害生物有效监测和防控的目标。
四是加大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和农药知识的宣传推广,不断扩大生物农药的应用面积和使用量。努力提高广大生产者对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禁用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自觉性。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以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短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使农民对农药的使用时期、使用量、准确性上达到提高,
五是建设耕地污染监控预警点40个,对重点区域布设长期预警监测点,实行长期动态预警监测。建立土壤信息质量档案、进行初步分级管理,掌握第一手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情况,减少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改善土壤环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