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发布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合理膳食要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自古以来,食用菌就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山珍”,与海味都是席上珍品。但是随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红心鸭蛋等食品安全事故的曝光,作为膳食结构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食用菌,其产品质量安全也引起了人民的关注,譬如发生的食用菌产品荧光增白剂事件、甲醛事件、工业柠檬酸等事件的发生给食用菌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一个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致命的打击。
但是,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到底都存在哪些环节,解决的措施有哪些,这些问题是值得深思和解决的。
一、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
1.园区选址。从生产上重金属超标主要是选择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水以及污染的原辅材料,如木屑,在选择食用菌种植园区之前,没有对土壤和园区用水进行检测,导致产品中所含有的重金属汞、铬、锌、镉等含量超标。
2.种植管理。在食用菌的种植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病虫害,为了减少这些病虫害对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的损失,农药是基本上都要用的,如果农户滥用农药和不适当的食用菌农药,不仅不能缓解病虫害对食用菌产业的压力,而且对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3.产品加工。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食用菌产品的开发也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的过程,产品的类型也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今天的几十种,涉及了食用菌罐头类、食用菌保健药品类、食用菌休闲食品类等。
(1)初级加工。食用菌初级加工是针对食用菌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主要包括腌渍、烘干、冻干、清水包装等加工技术,为防止氧化褐变、易于护色和避免微生物或虫害的侵染等,在加工过程中增添亚硫酸钠、柠檬酸和二氧化硫熏蒸等处理工艺,容易造成添加物超标等现象,这就造成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
(2)精深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是改变食用菌的传统面貌,包括改进食用菌保鲜技术,充分利用原料加工成速食食品,科学提取食用菌多糖等有效成分,加工成药品、保健食品、化妆美容产品等。目前,我国利用大型真菌类加工的保健食品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或尚在中试阶段的产品有500种之多,其中主要有营养口服液类、保健饮料类、保健茶类、保健滋补酒类、保健 胶囊类等5个系列的产品,为增加产品的色、香、味,食用添加剂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添加的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4.产品运输。造成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多的是流通环节中的违规和违法,如不法商贩使用非饮用水浸泡菇体增重导致重金属超标;为了保鲜和改善卖相,违规使用荧光增白剂漂洗白色的食用菌等。
二、解决安全隐患的措施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