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两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纪实
发布时间:2014-06-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两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把它列入两当县“一主四辅”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来抓,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县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一、发展现状
两当县食药用菌生产历史较长。可开发利用的食用菌有226种,目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天麻、猪苓、香菇、平菇、双孢蘑菇等10余种,2013年以来,以香菇、黑木耳、灵芝、猪苓、天麻为主的食用菌发展迅速,袋料香菇是两当县栽培的主要品种,2014年,在10个乡镇2个工作站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300户610万袋,其中灵芝40万袋,黑木耳77万袋,香菇403.2万袋。有药用菌,猪苓、天麻46万窝。有市级龙头企业1家(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4个;注册“登真缘”“嘉陵山水”“泰源之家”牌食用菌商标3个。先后建成左家乡王陵360亩222万袋食用菌示范基地1处;张家乡、云屏乡40万袋地栽黑木耳示范园2处;20万袋以上袋料香菇标准化示范点3处;10万袋以上袋料香菇标准化示范点7处。有供食用菌贮藏的保鲜冷库4座200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全县有3000余农村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产业,通过不断摸索,全县在袋料食用菌人工栽培方面已形成一整套技术规程和规范,广大菇农种植技术也已日臻完善,受益人口达1万多人。
到2013年底,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4000万元,纯利润2000余万元,仅食用菌一项全县户均纯收入达2000多元,人均增加纯收入500多元。
二、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抓发展。为保证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征求意见、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菌类产业发展的意见》、《两当县菌类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同时成立了两当县菌类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两当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制定了人大政协领导分工包抓菌业发展重点乡镇的工作机制。2012年底积极争取了市财政特色产业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2014年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为菌农统一提供大棚建设和园区道路硬化。县财政将继续筹措专项奖补资金400万元对食用菌生产给予奖补。累计投入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
二是理清思路促发展。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科技支撑、菌农增收”的原则,在邀请专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全省菌业发展示范县),培育两个中心(左家乡袋料香菇菌种制作中心、张家乡袋料黑木耳菌种制作中心),实现三个突破(食用菌标准化栽培、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左家乡建成集新品种引进试验、菌种制作供给、储藏销售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园区1处,在站儿巷、金洞、西坡、云屏等6个乡镇和太阳、广金2个工作站各建成规模20万袋左右的集中示范基地8个,初步形成了“1+8+X”的产业发展格局。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