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发布时间:2017-05-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种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例如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等。
      4月25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通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这一政策的出台有什么寓意又将如何推进,记者为此采访了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
      问: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优良品种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载体,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已经历7-8次更新换代,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
      种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农作物品种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意义重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急需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殊专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迫切需要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气候灾害多发频发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紧迫,而目前推广品种多是适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高水肥药管理、大众化的品种,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符,亟须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多抗广适、优质安全、特殊专用的新品种。
      当前国际种业巨头加速整合,全球种业资源、市场垄断趋势加剧,而我国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与市场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创新体系,加快种业资源和市场整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种业竞争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问: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目标有哪些?
      答:目标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新品种。
      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超过50%。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品种更换率超过60%;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品种更新率超过40%;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种更新率超过30%。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品种优质率提高10%以上;品种抗旱性、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节水5%以上;需肥量明显降低,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抗病性、抗虫性明显增强,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
      问:如何实现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目标?
      答:我们将通过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目标的实现。
      一是深化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培育。继续深化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重点的国家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积极推进以经济作物、地方特色作物为重点的省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种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符合更新换代需求的新品种。
      二是优化农作物品种管理,加快新品种商业化进程。国家和省两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指标体系和标准,鼓励品种创新;要不断拓宽品种试验渠道,规范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管理,要优化审定程序,提高审定效率;要积极科学开展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加快优良品种推广。要落实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做好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等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规范优势特色作物品种管理,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健全品种展示示范与跟踪评价体系,加快新品种推广。要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品种展示示范与推广品种跟踪评价体系,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线下展示与线上销售相衔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审定品种、备案品种、登记品种的跟踪评价,及时发布适宜结构调整的品种目录及相关信息。
      四是构建种业大数据平台,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品种测试、试验、审定、登记、保护、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和信息发布查询;及时发布国内外农产品信息、种子市场信息,引导种植者科学选用适销对路农作物品种。鼓励种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种植全程服务。
      问:围绕此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种业管理方面将提供哪些保障措施?
      答:将管理重点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是总体思路,要多到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既要规范市场秩序,又要激发市场活力。要进一步落实种子市场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资质,强化种子生产经营各类主体的备案管理,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签真实性制度和产地检疫制度,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要将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种子种苗纳入例行监管范围,确保健康种苗供应;不断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与司法保护衔接,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企业作用,共同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工作落实。(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江娜、王澎)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农业农村部持续强化网络售种专项整治

    今年以来,按照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部署安排,农业农...

    2025-08-14 13:49:37

    农业农村部答复加强对小农户服务指导、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有关建议

    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对十四届全国...

    2025-08-13 13:56:01

    农业农村部答复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建议

    日前,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43...

    2025-08-11 13:44:03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2025-08-07 13:43:02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负责人就《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答记者问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签发2025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令,...

    2025-08-06 14:02:36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2024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调动...

    2025-08-05 13:40:22

    以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引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今年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2025-08-01 16:34:52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和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答记

    为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

    2025-07-29 15:49:42

    央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2025-07-26 14:13:38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农科人才培育要上新台阶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纳入“...

    2025-07-21 16:47:07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