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现在竹荪畦面要覆盖地膜吗?”“早春气温低,覆盖地膜有利保温保湿、菌丝走得快,提前长菇,不盖也可以,但稻草一定要盖畦面,推迟岀菇。”一大早高允旺便收到菇农江水玉的微信咨询。
高允旺是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经管站高级农业经济师。16年来,他脚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场上,研发的竹荪“三增加建堆发酵”栽培新技术解决了产量低难题,辐射带动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省种植面积3万多亩,每亩增收600元,为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让100多农户脱贫。顺昌县也因此成为全省最大的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被评为“中国竹荪之乡”;高允旺本人也被乡亲们尊称为“竹荪大王”,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
早在2001年,大历镇就有不少农户开始种植竹荪,销路不错,但产量低。当时,不少农户到镇里咨询技术问题,但都得不到解决。这深深刺痛了高允旺的心,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农户们解决这些难题,便一头扎进了对竹荪种植高产问题的探寻之中。
起初,高允旺投资3000元,和一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将竹荪田地分成几块,分别做试验。通过向食用菌专家学习和自学,第三年,他终于总结出“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并于当年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一传十、十传百,菇农们纷纷向他请教技术问题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
作为跨县被省、市科技部门选派到原中央苏区县——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的高允旺,在调研中发现该乡40户农户种了竹荪240多亩,亩产量只在70公斤上下。原因在于这里的不少农户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间泡水时间太长,造成菌丝缺氧,菌苗闷死不少等。于是,高允旺通过举办培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采取“科特派+项目+基地+平台”的运作模式,菌农很快掌握了竹荪高产种植的技术。在村民王槐荣家里,同等投入,按照高允旺传授的技术,今年种6亩竹荪,亩产170斤,比往年增加30斤,增收2300元。
近年来,除了上门送技术,高允旺还利用农村赶集日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了科普超市,面对面沟通把脉,有效地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牵头组建了一支由9名“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参与的福建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为残疾人开设专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利用“慧农信”平台帮助很多竹荪种植户解决了种植上的问题。高允旺还先后到邵武、尤溪乃至江西、浙江等地传授竹荪栽培技术,足迹遍布4个省、8个地区、17个县市,举办科普培训28期、受众1800多人次,发放资料800多份、咨询500多人次,发布产销信息21条。
据了解,近3年,高允旺继续摸索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新技术,利用林下空闲地、枝叶遮阴免搭棚,省工省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不砍树亦致富。曾经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如今成为国内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研发利用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新技术,率先研发林下栽培竹荪获得成功;起草制订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撰写的《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获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农技协工作者,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