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岁的高允旺,是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团长。他退而不休,依然忙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继续在田间地头书写论文,把竹荪这朵致富菇、兴农菇培育得更壮更强,为民撑起“致富伞”。2024年2月初,高允旺获评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高允旺从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岗位退休已经6个月,但他依然忙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继续在田间地头写书论文,把竹荪这朵致富菇、兴农菇培育得更壮更强,为民撑起“致富伞”。
上世纪70年代,顺昌县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丰富的竹木资源,是食用菌生长的理想环境。高允旺所在的大历镇有农户尝试对竹荪进行人工栽培,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产量较低、效益不高。到上世纪90年代初,竹荪的人工种植面积还很小,规模不大。
“那时,我还是乡镇的经管站干部,一次进村入户开展科普工作时,一个农户向我咨询竹荪栽培问题,我却回答不上来,那个农户失望的转身离去。”早年贫穷的生活经历让高允旺对菇农脱贫致富的渴望感同身受,“父母靠着捡猪粪供我们三兄弟念书,不能让现在的乡亲们再重复我的贫穷老路。”
“穷则思变,能不能利用我的技术改变农民的生活?”带着这个念头,高允旺一头扎进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课题的研究中,从此与竹荪结下不解之缘。
1999年,南平市开始探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当年有225名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乡村田间开展科技服务。得知消息后,高允旺主动请缨,但没有被选上。
“第一次没选上科特派,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高允旺笑着说,“那时,还没卖竹荪种植技术的书籍,我就从食用菌通用书籍开始看,一边年年往农办跑,揪着工作人员软磨硬泡,成了当时人们口中‘缠着要当科特派的人’。”
2001年,揣着“初心”的高允旺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半路出家的高允旺对竹荪栽培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韧劲、干劲,只要哪家农户竹荪种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专家授课,他就去哪里学。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栽培技术研究上。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主创新,高允旺总结出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国内先进水平,成功破解竹荪种植产量低的难题,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竹荪“土专家”。
菇农们都称他为“高老师”,还笑着说,看到他就好像看到“金元宝”。
随着大田种植年限增加连作障碍突显,竹荪产量逐年下降。既然竹荪是野生驯化而来,可否再让它回归山林?高允旺寻思着“竹荪上山”的打算。
2012年,他自掏腰包开展林下竹荪种植试验。经几年试验,两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成功,让竹荪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亩纯收入2000元,实现竹荪栽培技术上又一次突破。“追着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只要创新有产量,能赚钱,大家自然都认可。”高允旺说。
为了让更多的菇农学习掌握新技术,高允旺还广泛推动建立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竹荪种植时间长、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年产量比较稳定的专业户牵头,带动其它茹农共同致富。
虽是“土专家”,但高允旺一点也不“土”。最初推广竹荪种植技术时,他坚持走村入户,将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带动菇农增收致富;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他借助“慧农信”和微信,架起了与广大农户的信息沟通“云桥梁”,线上为菇农答疑释惑;如今,他又“玩”起了抖音短视频,通过视频远程培训菇农,远程举办竹荪种植讲座。
弹指一挥,20多年过去了,高允旺的一头黑发少了,也白了。20多年来,他走遍5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累计推广70多万亩竹荪,带动老区苏区9万多户种植,人均增收3480元,带动贫困农户103户368人稳定脱贫,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竹荪大王”。
“只要菇农赚钱,我就很开心,这辈子感觉值了!”高允旺笑着说,“虽然退休,但我科技特派员和科普志愿者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为农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来源:闽北日报 文明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