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着“洞天福地·故事安龙”之称的荷都安龙,在向“减贫摘帽”发起总攻中,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产业先行,奏响一曲又一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豪迈之歌,在村村寨寨践行着来一场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上午10点,位于栖凤街道平寨居委会的食用菌产业园部分核心区,编着序号的食用菌黑色大棚一排又一排,整齐地排列着。
“今年菌棒好,产量不错,争取在年底前再好好地采一茬。”村民赵兴林夫妇正在自家的大棚里查看香菇长势、给大棚通风,夫妇会心地交谈着。
记者了解到,赵兴林家今年种了2个大棚共3万棒,已采香菇4茬,收入18万元。加上2017年种香菇收入,他家已盖起两层新楼房。赵兴林种香菇脱贫,仅是安龙县采取“1210”产业扶贫模式、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筑牢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脱贫的一个见证。
在打造食用菌产业中,安龙县按照“园区+科研院所+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五全”模式,签署“企业入驻协议”“群众入棚种植协议”等,将“贫困户参与率在70%以上”作为给予企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首要条件,在菌棒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满足“80%以上菇农每棒最低收入在1.5元以上”等条件,通过奖补激励,约束企业、合作社、菇农等各方,强化利益联结。
近年来,安龙县秉承“借棚”拔穷根的理念,充分发挥地理气候优势,按照“政府筹资建设,产权村级所有,农户租用孵化,企业保底收购,实现四方共赢”的扶贫思路,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扶贫产业重点发展。同时,依托浙江丽水、浙江金华、辽宁大连、辽宁抚顺、福建古田等技术团队,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建设出口食用菌产业园区。
目前,该县的食用菌产业已建成菌包生产、灭菌、养菌、接种、分选、冷藏等各种车间16840平方米,创建“苗岭仙”等注册商标,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988平方米,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厂1500平方米。按照“园区+小区全域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全利益联结、全要素配置、全机制联动”的方式,主要形成了“一园一镇九区”(食用菌产业园、蘑菇小镇、9个镇街道小区)的食用菌产业布局。招堤、栖凤、钱相、普坪4个镇(街道)为重点发展区,以香菇、羊肚菌等作为主导品种;海子、龙山、洒雨3个镇为一般发展区,以红托竹菇、木耳等作为主导品种;笃山、万峰湖2个镇为适度发展区,以红托竹荪、黑木耳、灵芝等作为主导品种。食用菌主要品种有香菇、羊肚菌、姬松茸、红托竹荪、灰树花等,产品主要销往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内外市场。
2014年至2018年,食用菌产业分红覆盖贫困户15505户66927人,分红金额为6000余万元;入棚入企务工累计覆盖4900余户15700余人。
“到今年,全县食用菌计划种植面积1.3万亩,目前完成1.28万亩,预计产量5.48万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安龙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执行指挥长黄思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