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共有500亩以上坝区4个,其中隆兴镇花园坝区位于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这里平均海拔1250米,耕地面积共1415亩,素有“高山上的平原”之称。花园坝区土地资源丰富,海拔相对较高,雨雾天气较多。2016年以来,隆兴镇党委先后到各地考察学习,认为发展食用菌是条好路子。2018年初,隆兴镇抓住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入驻道真的机遇,主动请缨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在花园坝区。目前,坝区主要种植品种为食用菌、莲藕+鱼,2019年预计实现坝区总产值近3000万元,平均亩产值超20000元。
党建引领,创造“隆兴速度”
据隆兴镇党委书记张旺回忆说,起初,大部分群众对建食用菌示范园区不理解,有群众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玉米和水稻,现在种食用菌,到时候怕是饭都吃不上”;还有的群众说,“食用菌种出来卖到哪儿去?难道要叫我们天天吃菌?到时候还不吃菌中毒啦?”面对村民们的种种不理解不支持和各种疑问,隆兴镇党委决定,将“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及时成立食用菌园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由食用菌园区党支部牵头,与花园片区自管委协同负责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群众不支持,村里的老党员站出来说:“先流转我的,我支持镇党委的决定。”仅用10天时间,流转了土地230亩。2018年5月—8月,花园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一气呵成,实现了全程“零阻工”。
厂房建起来了,但食用菌是新兴产业,群众对食用菌产业不了解,一开始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这时村里的3名老党员站出来带头种;同时,食用菌园区党支部组织党员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召开院坝会、群众会20余次,群众对种食用菌有了兴趣,越来越多的加入到食用菌种植队伍中来。仅仅4个月,从宣传发动到土地流转,从园区建设到报名上棒,一个占地230亩,首期56户群众种植了195个大棚,共计投入菌棒200万棒的花园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正式建成投用,创造了道真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的“隆兴速度”。
“三零三保”,激发群众热情
此外,为有效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打消群众顾虑,让菇农们安心种植食用菌,园区党支部按照“支部+自管委+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组建了浣溪村“百亩大田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负责园区运行管理服务。由合作社与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协议,着力构建“三零三保”发展模式。据合作社负责同志介绍,“三零”即“零成本”起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通过引导贫困群众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利用“特惠贷”解决启动资金,零成本参与经营,破解贫困群众没有发展资本的难题,让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也能起步发展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把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交给公司和合作社,群众只负责简单的无风险的生产管理环节,打消群众怕赔钱的心理;将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有效解决了花园坝区6个村民组360户1256人(其中贫困户89户333人)的就近就业问题。“三保”即保产量、保收购、保效益。根据合作社与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约定,确保菌棒出菇率在98%以上、问题菌棒包退换、每根菌棒产量达1.5斤以上,实现每个大棚每季产量10吨左右;依托龙头企业自身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兴农公司”销售平台,合作社和“兴农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实行统收统销、保底收购,并随市场价格适时浮动;由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县兴农公司、专业合作社签订三方协议,确保每根菌棒最低产值不低于5.3元,若菇农按规范要求种植未达到最低效益,则由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补足产值给菇农,实现每个大棚每季产值约8-10万元,菇农每个大棚每季纯收入4-6万元,确保菇农种植收益。
壮大了村财,富裕了百姓
根据浣溪村“百亩大田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按照合作社与同辉食用菌有限公司协议约定,“一级菇0.1元/斤、二级菇0.08元/斤,等外菇0.05元/斤”的标准支付管理服务费给专业合作社计算,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64万元。据贫困户何先权介绍,按照1个大棚种植食用菌10240棒,平均产量约20000斤,均价4元/斤计算,可收入80000元,减去菌棒等成本费用,一个大棚纯收入可达40000元以上,今年他家种植2个大棚预计增收80000元;外加上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人均16000元的务工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每年每户50%的分红约1000元,今年的收入有望超过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