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好消息又来了!2000万,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签下了一个大单,这次,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大山深处的香菇将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近年来,水城县立足自然优势,充分发挥“冷凉”资源优势,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深耕细作”食用菌全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产业,择“优”从之
产业,如同交友,需择“优”从之。水城县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与食用菌“结缘”。
正如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恒伟所说:“发展食用菌产业,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水城县全年平均气温15℃,1月均温2至6.3℃,7月均温19.8至2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适宜食用菌7℃至28℃生长温度,四季皆可出菇,可以弥补南方夏季不出菇、北方冬季不出菇的市场空档;森林覆盖率达43.13%,菌材资源丰富,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因此选准食用菌作为短快平主导产业来谋划发展。
同时,水城县海拔差较大,阶梯式温度差异,选择适宜各梯段的栽培种类:温高地区种植黑皮鸡枞及茶树菇,中温地区种植姬菇、平菇、秀珍菇,相对低温区种植香菇、羊肚菌等。
2018年7月,水城县食用菌产业正式兴建。截至目前,已建成以水城县菌种场为核心区,辐射花戛、营盘、鸡场、都格、新街等13个乡镇、27个点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3050亩,2019年生产菌棒5125万棒,产值达5.13亿元。
目前,水城县菌种场已建成投产,实验室、生产车间、出菇基地、冷库等设施同步完善,菌棒日生产能力达30万棒,产业格局初步构建,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重要产业。
技术,“命门”所在
12月18日上午,位于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的水城县菌种场内,实验室工作人员杨至圣正与同事们配置培养基;室外,70余吨黄色的菌棒木屑原料堆积如山,工人们穿梭车间装袋、灭菌、上架……生产车间里,里里外外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140余亩的菌种场,承担着水城县全县的菌棒供应工作。“我们现在满负荷的生产,一天生产30万棒,接好种往标准化养菌棚里摆放40天左右,就可以拉到全县的基地种植。”刘恒伟说。
技术,是产业的“命门”所在,人才又是“第一资源”。水城县食用菌产业不仅依托中科院、贵州大学等专家技术团队,而且还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建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食用菌实训基地等,多渠道培养人才,研究开发、试验示范以及产业化推广食用菌产品,提高水城县食用菌产业科技水平与竞争力。
按照“转观念、学技能、强本领”的要求,水城县坚持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狠抓农民培训,在广大农村掀起一场思想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让农村群众不断适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
据统计,水城县全年集中培训11期,基地实训培训80多次,学员共13832人,其中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人员36名,菌种场岗前培训816人,基地种植培训12980人。
销路,致富关键
位于水城县姬官营迎新组食用菌基地,贫困户刘玲熟练地采摘下菌棒上的花菇。大棚大塑料筐里的一筐花菇,是刘玲和同伴们一上午的工作成果。
室外温度仅4摄氏度,但是干完活的刘玲却说:“心里很暖和,菌子不愁销路,我们也就不愁没钱赚!”
近年来,水城县搭建平台抓产销对接,充分发挥线下线上平台优势,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对接。线下销售方面,积极抢抓大连市中山区、贵阳市白云区对口帮扶水城县的机遇,大力发展好水城食用菌外销市场。
“我们产品一出来,就马上在手机APP上发布,让销售商进行竞拍。”刘恒伟表示,通过对接贵阳、重庆、昆明、深圳、广州等销售市场,目前,该公司已与7家省内外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预计到明年,食用菌的销量一天可达25万斤。
据了解,为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公司采取基地采摘、分拣、冷库物流的发货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全程冷链到全国各批发市场。
除了培育龙头公司外,水城县食用菌产业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菇农(贫困户)”等多种组织方式运作,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在村里的企业工作两三个月,每月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除去花销,每月还能存几百元。”55岁的新街乡新街村茅草坪组村民刘书琴捂嘴笑着说。
据统计,2019年水城县菌菇产业带动稳定就业387人,每人月收入达3000元/月左右;土地流转面积3050亩,土地流转支出:236.99万元;分红763.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