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剑河县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乡镇因地制宜,围绕食用菌产业做深农村产业革命文章。太拥镇着力推进的一户一亩一万棒的种植模式,让135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范本。
冬闲人不闲,随着气温回升,这几天,太拥镇各村寨的田间地头,一茬茬黑木耳长势旺盛,村民忙着采摘、搬运、入库,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
今冬,展模村前的70多亩黑木耳也迎来了丰收季,充足的水源,让村里坝子田改种出的黑木耳,肉质厚,产量高,这让全村60多户人家又多了一份增收的保障。
“我和女儿已经采了两千多斤了,这个收成好,要是按照这个收下去,我可能要收三万斤鲜木耳。”提及今年的收成,村民王清香满面笑容。
产业发展之初,当地政府在村里建起了冷库,烤房,完善了基耕道和供水设施,并协调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进一步坚定村民们的发展信心。
“我们一开采,公司就马上来到我们村这里定点收购,方便我们老百姓,我们采来马上可以卖,又可以马上下田里去采摘。”正在采摘黑木耳的村民田井秀告诉我们。县政府引进的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还与村民们签订了保价格、保产量、保收购的“三重保底”协议。村里一出菇,公司就直接派员工到村里来定点收购。现采现卖,产销无缝对接,也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收到现在,有四万多斤,接下来因为这边产量比较大,我们这边还要建烤房收了就在这边直接烤。”正在收购的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员工叶元正说。
太拥镇白道村,今年全村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每户至少种一亩的方式,全部参与到黑木耳种植行列中来,散户种植模式,规模看似小,很受当地村民青睐。
“以前我三天两头去外面做零工,也拿不到多少钱,自从种了这个黑木耳之后,效果非常好,九分地大约可以收两万多斤,我们就不用出去外面打工了。”村民杨通辉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以前由于没有产业支撑,他一边奔波在周边村寨做零工,一边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常年奔波劳累,一年也只能挣到1万元左右的工钱。两个月前,他改种了9000棒黑木耳后,现在,地里每天都有收成。他估算着除掉成本,这一季黑木耳的收益就能超过他以前一年挣的工钱。
在太拥镇许多村寨,
食用菌产业成了当地户户有脱贫门路,人人有增收项目,保障每个贫困家庭精准出列的重要产业支撑。
“食用菌,一年能够收两季,比起原来传统种植的农作物,我们这个效益比以前的要翻几番,公司保底收购,老百姓不愁销路,没有后顾之忧,有种有收。”太拥镇白道村村主任杨昌发告诉我们,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公司的收购下,能够保证农业增效,实现增收。
在当地,流转土地收益是政府为坚定村民们产业发展信心提供的第一份保障,而一户一亩一万棒,一季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这笔收入账,则是让大伙增收致富的第二份保障。
据了解,今年太拥镇共种植黑木耳菌棒126.4万棒,产业覆盖旁洞、展模、白道等村的135户贫困户,530名贫困人口。(黔东南日报 通讯员 吴昌连 张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