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雨朵镇老君关社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的38个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菌菇,一筐筐鲜嫩的菌菇通过停放在基地外的大货车,运往黔西、贵阳等地,成为市民餐桌上美味的佳肴。雨朵镇政府工作人员范美素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是由当地政府引资建立的,因为基地处于一个四面环山的低凹地带,即使是在数九寒天,气温也比较暖和,产量不太受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菌菇。这个基地,覆盖了当地80多户农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贫困户。每天,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群众在基地务工,他们正是通过这个基地,每年挣取了不小的收入。
食用菌产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年来,毕节市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五种模式,选择扶贫带动效果明显的香菇、木耳、竹荪、天麻、冬荪等品种,总结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在带动各地发展产业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五种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在黔西,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在这家企业的带动下,2016年,黔西县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总产值1.2亿元;2017年,发展到5150万袋,总产值2.31亿元;2018年发展到10770万袋,总产值2.9亿元。
公司总经理陈孟谈来自浙江庆元,他说:“之所以选择把基地建在黔西,就是看中这里生态环境好,温度适宜,非常利于食用菌的生长,能种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2013年,在黔西县政府的引进下,公司入驻黔西,采取党建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统一繁育供应菌种和菌棒、统一由合作社按生产技术标准组织出菇管理、统一由公司按保护价回收加工销售,推广应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
这种做法主要是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菌棒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和销售;合作社发动农户组织生产,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利益;农户负责出菇管护。
为了促进该产业的稳健发展,产业发展的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示范生产和菌棒生产基地,向合作社、农户提供稳定合格的菌棒供应、专业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户进行出菇生产管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必须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具备一定的出菇管理技能。
其成效表现为,企业立足目标市场,建立一个品种统一、质量较稳定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合作社可持续壮大带动更多农户或为农户提供就业支持;农户掌握了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实施“1+10+N”裂变发展方式,以 1 个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带动 10 个标准化示范种植区、再由示范种植区带动若干农户。同时采取“N+1+9”产业技术扶贫模式,即分片区选派 若干个熟练的专职技术主管,到出菇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以 10 户种植户(贫困户)为一组,培养 1 户示范户、带动 9 户种植户(贫困户),每户培训一个技术明白人,采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方式,手把手将香菇种植技术教给种植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做给种植户看,达到每户种植户(贫困户)都有一技在身,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保证了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公司+农户”发展模式
地处大方县大方镇关井村四组的“贵州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植林下天麻和冬荪为主的企业,该企业主要是与政府或农户(含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公司提供菌种、菌材并派技术人员在基地负责指导农户种植食用菌,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目前,公司在大方县慕俄格、果瓦、凤山、六龙等乡(镇)带动农户500余户建立林下天麻和冬荪种植基地4000余亩,种植农户户均年收入600至5000元。
这种模式主要是公司与农户合作建立种植基地,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公司以菌种、技术入股,对采收的农产品进行平均分配,公司签订最底保护价并按市场价收购农户分得的一半产品。
产业发展的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能稳定供应合格菌棒,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固定的销售渠道;企业、农户两者之间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样,农户必须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具备一定的出菇管理技能。
其成效表现为,企业可根据目标市场发展稳定的冬荪等食用菌产业基地;农户实现“三变”,同时可以掌握冬荪等食用菌的种植管理技术,获得稳定的食用菌种植收益。
“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
纳雍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纳雍县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从事食用菌菌种繁育、菌种和菌棒生产销售、食用菌种植加工和销售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按照市场主导、公司运作、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的原则,产业链首端工程技术中心和菌棒厂由企业自行投入生产,中端出菇大棚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订单模式由农户经营,末端产品销售由企业负责。
这种模式主要是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将菌种和菌棒产销经营所获利润的60%分配给纳雍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司留40%;食用菌大棚设施栽培基地采用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实行随行就市收购,按照“51112”进行分配,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将合作社纯利润的50%分红给易地扶贫搬迁户、10%用作奖励星级示范户、10%分红给土地流转户、10%作为村集体提留、20%用作合作社产业发展基金。
产业发展的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向农户稳定供应合格菌棒,提供技术服务及产品销售渠道;企业、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农户也必须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具备一定的出菇管理技能。
其成效表现为,企业根据目标市场对冬荪等食用菌的产品需求建立基地;农户实现“三变”,并随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掌握冬荪等食用菌的种植管理技术,获得稳定的食用菌种植收益。
“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发展模式
地处织金县三甲街道木戛居安作坝组的“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织金红托竹荪菌种研发、栽培、加工销售、技术推广和服务、竹荪种植基地开发及建设的公司,公司按照“政府指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要求,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的运作管理模式,按照“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和保底收购农户种植的竹荪产品。
这种模式主要是村集体将财政扶贫资金与村合作社入股,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菌棒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和销售;合作社发动农户组织生产,并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利益;农户具体负责出菇管护,产生效益后,村集体先提留3万元,其余部分按照村集体占40%、村合作社占50%、农户占10%的比例进行分红。
产业发展的当地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稳定生产供应合格菌棒,提供技术服务和固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户开展生产管理;企业、合作社、 农户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技术培训和实操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竹荪种植管理技能。
其成效表现为,企业立足目标市场,建立品种统一、质量稳定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合作社持续壮大后,带动更多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或为农户提供务工增收;农户掌握竹荪等食用菌种植技术,从发展产业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地处织金县熊家场乡的“健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 经营经济林种植和生猪、肉牛的饲养与销售,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贫困户以项目产业发展资金按照户均2万元资金作为资本入股合作社共同发展。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相关入股分红协议,项目投产后,将利润按照每年6%的分红比例进行兜底分红给贫困户。
这种模式主要是合作社与农户合作建立种植基地,贫困户以项目发展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相关入股分红协议,项目投产后,按照每年6%的比例进行兜底分红,2年一次性付清给贫困户。
产业发展的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稳定供应合格菌棒,提供技术服务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能够有效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管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竹荪种植管理技能。
其成效表现为,企业立足目标市场,建立品种统一、质量稳定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合作社持续壮大带动更多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